一、球童之路的规划初探
怎么帮有天赋的孩子规划他们的足球之路,是这次哈比足球论坛热议的话题,教练员和家长们都很关心,毕竟足球这条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既有张玉宁和张爸爸的故事珠玉在前,也有刚刚某足校家长联名给学校写信宣泄诸多的不满。
来自职业青训的华夏幸福青训总监孟总激情满满地谈到他们从7岁的孩子开始创建梯队,俱乐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孩子们文化课和足球训练两不误。孩子们长大后,他们跟有关部门合作打通了多条出路供孩子们选择:一是向一线球队推荐球员,二是转会到中下游球队,三是向高校输送足球特长生(目前来看,高校招的足球特长生一年比一年多)。这些措施保证了球童很高的成材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这几年春风频吹,中国足球现状仍然是水平不高,槽点多多,遭人诟病。而即使在足球文化最发达的欧洲,球童的如果踢不出来,出路也很窄,做教练的比较多。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足球之路更顺利些。孩子如果不能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他可以保持这个爱好,成为一个爱踢球的律师,或者爱运动的工程师,体育运动从业人员等等。
以下是我对孩子足球之路规划初探:
5,6岁以下,“玩足球”是主旨-兴趣培养期
除了少数被父母送到足球场上强制减肥的孩子,绝大部分孩子会从第一次试训就喜欢上足球,这就是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这时候帮孩子选择一个懂的儿童心理学的教练,让孩子在玩耍爱上足球。父母日常陪伴孩子玩一些踢球游戏,讲一些有趣的足球小故事,也就是Parent Coaching,“玩足球”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
到12岁以下,足球兴趣的保持和发展阶段–特长期
虽然把孩子的兴趣培养成特长需要比较艰苦的训练,但父母教练的鼓励,情绪上的支持,孩子更有同队友们一起努力,分享胜利的喜悦,品尝失败的泪水等美好的经历。突出的特长,不仅给孩子带来自信阳光。更使孩子懂得学习一样东西从不熟练到成功是一种什么体验,需要他付出怎样的努力,需要他忍受训练的枯燥,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和情绪。韧性和毅力,坚持和努力,这些宝贵的品德使他受益终身。
12– 16岁,警惕青春期叛逆–转折平衡期
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出现生长高峰,开始走向青春期,他们开始找寻自我,寻求独立和自主,对家长和教练不再言听顺从,甚至会出现青春期叛逆行为。而这个期间孩子们的学业负担陡增,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势必影响足球训练的时间和效率。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大的挑战,据说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会放弃足球这项爱好。这个时期需要孩子们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学习训练效率,更要求我们家长以无比的耐心陪伴他们共同度过。
16岁以上,考虑是否进入职业青训-定型期
16岁后,大部分孩子的身体已经长成,他们在身高、强壮度、灵活性等的天赋已基本定型,他们的球商(包括意识,快速阅读比赛和决策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基本成熟。这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让他进入职业青训。职业青训也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加入国内职业青训队伍,另一条路是走出国门,去国外专业俱乐部锻炼。当然后者需要父母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家长们可能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今年一月在武汉举行的足代会上,足协明确要求拓展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渠道和空间。并说明今年的全国青少年超级联赛将出现校园足球的优秀队伍,在各个区域参加全国总决赛的两只队伍中,有一只来自校园。各年龄段的全国选拔队,也将有5到8个名额为校园足球队员保留。由此来看校园足球之路前景广阔,而且更稳健,风险更小。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愿孩子们脚踏校园和社会的实地,勇敢无畏地追求自己的足球梦。
二、为什么中超传球都慢腾腾的***不像欧洲足球传球球速很快
经常看欧洲足球的球迷会发现欧洲球员传球非常快,好像欧洲球员有很大的力量,与欧洲足球相比,中国超级联赛的速度要慢得多,此外球在跳跃时停止不稳定都发生在我们中国球员身上,我认为有以下的三个原因,首先球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球场的草皮有关,最后球感和停球技术无法掌握。
一、球员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中国的球员对什么是主动和什么是被动可以说缺乏足够的了解,因为当球在他们脚下时,他们总是想着如何控制比赛,他们经常通过磁带寻找理想的传球点,而不是充分利用队友,所以如果没有球的匹配,他们没有把球传给他的队友去做角色转换意识。
二、球场的草皮有关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几乎没有一家中国超级联赛俱乐部有自己的体育场,这些体育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上很难保证草地的状况,草皮的质量其实与气候有关,因为中国的气候比欧洲复杂,所以导致草皮和体育场的差异形成了中超和欧洲足球的不同传球速度和不同的跑道。
三、球感和停球技术无法掌握与欧洲联赛相比,中国超级联赛球员的技术和战术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实现快速传球和接球,首先需要良好的球感和停止技巧,而这些超级联赛球员基本上不敢拥有它们,如果传球太快,球队自己的失误会大大增加,球童在比赛后会筋疲力尽,这是比赛节奏问题,高强度对抗,快速转移和协调是建立在基础技能优秀和比赛阅读能力强的前提下。
最后,关于为什么中超传球都慢腾腾的不像欧洲足球传球球速很快的问题,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三、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差在哪里
“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么烂?”
早些年,我会告诉他们是因为青训水平差,培养不出好球员,但是浏览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事情,有一段时期我忽然发觉到,中国足球的问题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像一个人患了重病,不光是因为运气不好,平时的生活习惯、家族的遗传问题或许都有一些关系。中国足球差,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差,而是所有的方面都差,才造就了现在这个局面。
但不管中国足球差到什么样子,我们总需要抓住问题的根源,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事。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和这个国家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而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是和每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水平息息相关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化、缩小到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想把一个小孩培养成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首先我们需要让他接触足球,让他在足球中找到快乐,把他培养成一个爱踢球的小孩,一个日后想要投身于足球行业的小孩;其次我们再把他送到职业正规的青训机构进行培养,经过教练的指导,经过比赛的历练,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然后才能变成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
所以这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及阶段,把一个小孩培养成一个想投身足球的小孩;第二阶段是青训阶段,把一个想投身足球的小孩培养成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
这是局限于个体的视角,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大,这里就会出现两个效率:普及成功率和青训成功率。前者决定你能把多少小孩培养成投身足球的小孩,后者决定你能把多少投身足球的小孩变成职业运动员。
这两个效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职业运动员有多少,自然也就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有多高。
当然了,把一个孩子变成一名球员的过程简单地归结为两个效率,这的确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化,但实际上,其实足球中的任何方面都和这两个效率有着关系。
国家队的成绩、职业联赛的兴衰和足球从业者对于运动的宣传关系着普及成功率的高低;青训教练的水平、青训机构的多少和青训比赛的场次质量关系着青训成功率的高低。
日本漫画《足球小将》的风靡帮助了日本足球在普及上的成功,韩国在02年世界杯上的优异成绩帮助了韩国足球在普及上的成功,而日韩两国在青训方面上的正规合理规范帮助了这两个国家在青训上的成功。
所以说,只要能够搞定这两个关键效率,就能提高国家的足球水平。
从数学角度来说,保持其他方面不变,只要能够提高这两个效率中的任何一个,中国足球的职业球员都会增加,顺带着中国足球的水平应该也会得到提高。
虽然中国足球的青训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成功率远低于日韩两国,但只要能够做好普及工作,我们职业球员的数量依旧可以轻松超越日韩,因为我国人口要远远超过日韩两国。根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未成年人人数多达3.2亿人,而日本全国只有1.2亿人口,韩国只有5100万。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保持现有的普及率,如果能够提高青训率,我国职业球员的数量也会得到增加。虽然青训成功率总有一个天花板,但只要能够提高,对于中国足球都是一种进步。
上述这些都是从数学角度来考虑,只要提高任何一个效率,最后产出的总数都会增加,但其实在现实情况中,这里是隐含着前后顺序的。
过去几年,中国足球一直在尝试提高青训率,无论是为青训教练办培训班、为青训机构组织赛会制比赛,倒逼顶级联赛俱乐部搞青训,这些都是尝试提高青训率的政策,但说实话,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如果我们把目光瞄准在普及率上,如果我们在普及足球运动上做出更多努力,那么事情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毫无疑问,喜欢踢球的孩子将会变多,与此同时,想要以踢球为职业的孩子也会变多。这些孩子接下来将会选择正规的职业青训机构,不管是俱乐部足校也好,还是地方足协的青训营也好,这些青训机构的收入将会增加,青训教练的收入将会增加。市场发现足球青训可以带来收益后,会有更多的机构和教练加入其中尝试分一杯羹,而与之带来的,就是市场中青训机构之间和青训教练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当中,某些青训机构脱颖而出,某些青训机构退出市场;某些青训教练名利双收,某些青训教练败下阵来,带动的便是整个基层青训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区域内青训机构的增加,互相之间能够进行比赛的可能性开始增加,青训机构不需要把视线只放在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比赛中,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部或许就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比赛,而随着同级别比赛的增加,孩子的水平便会得到提高。
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了普及率,整个青训市场的盘子开始变大,反而在内部形成了对于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和竞争机制,可以随之带动青训率的正常化提高,产出的职业球员数量增加以后,便可以帮助国家队水平继续提高。
这才是足球本身的正常发展道路,因为纵观世界足坛,你无法找到一个民众对于足球无感,但青训成功率很高的高水平足球国家。所有的足球强国,其基层民众对于足球都有很高的热情。
所以在中国,我们首先要解决足球的普及问题。
线头已经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了。
而很悲惨的是,足球普及涉及到的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足球问题,传统观念、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等等很多因素都掺杂在一起,我们必须要正视这里的困难程度。
职业体育的淘汰率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阶段的中国足球的青训环境中,虽然文化课的比重已经增加了很多,但相较于西方国家,我们还是要在踢足球和文化课上做出抉择,而一旦最终在职业体育中被淘汰,孩子能否重新融入社会便成为了一个制约普及率提高的关键原因。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基层民众对于足球甚至体育仍然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朴智星足球学校的韩国家长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从事足球活动中出现受伤,西方国家的家长对于孩子从事足球职业也会有一些担忧,但他们普遍都会认为,体育也是一种教育,而足球恰恰是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一种方式。
而在中国,大部分家长对于“体育是种教育”的理念恐怕还无法接受,对于中国家长来说,足球可以是一种兴趣,但足球如果影响了学习或者要成为一种职业,想起来还是有些疯狂。
前两年的“校园足球”思路在理论上的确是相当不错的尝试,许多学校也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校园足球队,但还是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校仍然不愿意参加由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比赛,这就使得校园足球脱离了原来设定的轨道。
校园足球无法和职业足球挂钩,那么校园足球作为职业足球的补充的这一核心任务就成为了摆设。
从现阶段来说,历时数年的“校园足球”似乎也走向了无疾而终,而从这件事来看,无法更改社会对于整个足球行业的不信任和不重视,这样的方法能够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当然了,现阶段想要扭转父母对于足球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程度,仍然是非常艰难,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可能。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04、05年龄段的接受职业足球青训培养的适龄儿童远远超过之前年龄段的孩子,而这其实并不是偶然,04、05年出生的孩子,7、8岁时恰逢中超联赛开始高度市场化的时间段。而前两天02国少0-4惨败日本,对手只用了45分钟就解决掉了我们,而02国少的适龄球员在接受职业足球培训时,恰逢中国足球“假赌黑”的最低潮时期。
所以在短期阶段内,我们自己的职业联赛依旧是最容易吸引家长的平台,而新政之后,联赛舞台还能不能吸引家长,就不太好说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足球搞不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投入到足球的人数和热度都太低了,这导致我们在此后的所有方面都只能处于一种“矮子堆里拔大个儿”的窘境,而在这样的窘境下,出现任何不职业不正规不合理的现象都不奇怪。
日本足球人口超过100万,职业球员数量达到50万,而中国足球人口不超过4万,职业球员数量不足8000,差距就是这么明显,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下,越南的职业球员数量都已经超过5万了...
所以我一直都说:“中国足球的潜力很大”,但潜力很大可不是什么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