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足球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中国足球的现状:
1.国家队。
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那么首先得问责的是教练组,卡马乔在临场指挥上的能力暂且不论,但为何每次的局势都会处于下风?排除了球员的能力问题之外,就只能归结于对于对手的研究和自己原本的战术安排有重大的失误和纰漏。那么,为何卡马乔上任了这么久,这个问题仍未得到改观?这才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从来都不认为我们国家的足球运动员会比南亚和西亚的球员差,缺失的战术执行力在这几年球市的逐渐复兴和高水平外教入主中超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国足的战绩根本不能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卡马乔。
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恒大帮和其余球员的摩擦问题等。
2.俱乐部。
这阵子我都在走访各支中甲和中乙的俱乐部,对我个人而言,他们的现状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俱乐部的生存现状。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
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
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
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
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
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
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
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都不用在这上。
3.青训。
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老爷子是真正爱足球的人,在这里表示致敬。
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此处欢迎补充)
体校是属于政府办校。
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
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这里单独说一说足校。
大连的同学们感受应该很深,毅腾、顺发、三德之类的足球学校曾经在大连遍地开花,在中国足球市场化刚刚起来的那个年代,足球学校就像技校一样随处可见。
这些足校直接杀死了曾经在全国各地都开展地很火热的小学联赛、中学联赛、英东杯这样的比赛,从最根本上将足球的实力分为了三六九等。这些其实并没有错,错得是在他们出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青少年联赛,从根本上抹杀了一部分的足球人口。
但是为什么这些足校突然在21世纪的时候一瞬间全部坍塌了呢?
还是因为钱。无法保证充足的生源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提高赞助费和学费,与足球装备商合伙分成,让学生穿上昂贵的足球鞋。这时候,足球成了贵族运动。
这就是中国青训的最根本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的足球,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项贵族运动。
哪怕在现在,依然如此。
中国足球市场化的偏差让他们在足球的推广本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良莠不齐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是相当正常的。
4.球员。
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都相当得差。
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
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
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
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
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
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
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那么养活不了自己,还继续踢球,怎么办?
踢假球。
二、中国男足怎么办怎么摆脱现在的境地
中国男足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摆脱现状。首先,必须加强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的建设。这包括从根基做起,加大投资,提升青训设施,以及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确保年轻球员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指导。此外,建立健全的青训机制,确保有潜力的球员能够持续涌现。
其次,提升国内职业联赛的水平至关重要。应当通过提高联赛的竞争力和观赏性,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并加强对联赛的监管,确保比赛的公正性。提升联赛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球员,为国家队输送人才。
第三,中国男足应积极寻求与国际足球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足球理念和技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比赛,提高球队的竞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改善社会足球氛围和文化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应共同努力,推广足球文化,普及足球知识,提升公众对足球的认知和参与。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将激发更多人对足球的热情,为中国男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男足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青训到职业联赛,从国际交流到社会文化,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布局和持续投入。只有这样,中国男足才能逐步摆脱困境,走向强盛。
三、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上不去
原因有三:一曰身体不适合,二曰文化不适应,三曰体制不健全。
先说身体因素。足球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需要强壮的身体素质,与西方人相比较,东方人的生理特点是弱小而不强壮,整体上显然不太适合足球运动。尽管可以勉力而为,但毕竟在身体素质上落了下风,身体对抗中占不到便宜,尤其是下半场常常体力难支,被动挨打,场面难堪。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亚洲足球水平较低,都与此有关。
再说文化因素。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和为贵,强调的是和谐、和气、防御,而不是对抗、竞争、进攻,由这种文化特性造就的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显然不太适应对抗性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即便是身高体壮的中国人,形体与西人不相上下,但内在的对抗性往往不及对方。我们的足球队,遇到大赛、遇到关键场次,常常心理紧张得不行,不要说超水平发挥,甚至连平常的训练水平都发挥不出,这显然和畏惧对抗的心理有关。在对抗性和心理素质方面,我们的球队非但不如欧洲、非洲球队,甚至不如日本、韩国球队――因为日本有强悍的武士道精神,韩国有顽强的“能行精神”――这也是我们的身体条件和日韩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成绩却等而下之的一个原因。不过,由于身体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日韩足球也只能在现有水平徘徊,而不可能实现大的飞跃。
三说体制因素。既然我们在身体条件和文化心理上有欠缺,那就需要比人家更棒的体制来加以弥补,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联赛体制也乏善可陈。尽管超级、甲级的名称有了,联赛的形式和格局也有了,但这个体制的廉洁性与规范性比欧洲联赛差很多,比之日韩也有所不如,打假球、吹假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我们的足球成绩既不如欧洲、也不如日韩的又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