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足的问题在哪里(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差在哪里)

来源:24直播网

一、中国篮球运动分为哪5个阶段

5个阶段:

1、初创时期(1891年---20世纪20年代)

2、完善与推广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3、普及与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4、全面飞跃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5、创新与攀高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一、篮球运动发明人:

现代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spring filde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干部训练学校、在加拿大出生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于1891年发明的。

詹姆士•奈史密斯简介:

博士,1861年10月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塔威,1883年在蒙特利尔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1890年到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学习,1891年毕业并留校任体育指导,并于同年发明篮球运动.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他偕夫人到会,并行开球礼.这届奥运会开幕后,国际篮球协会宣告成立,奈史密斯被聘为常年顾问,1939年11月28日,奈史密斯博士病逝,享年78岁。

二、篮球运动的起源

奈史密斯在斯普林菲尔德市青年干部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期间由于美国东部地区入冬较早,天气较冷,因此面临冬季体育课难以应付的困难,冬天参加青年会活动的人明显减少,主要是缺少一项适合在冬季进行的室内运动项目,因此奈史密斯产生发明一种适宜冬季能在室内活动的体育活动的想法。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认为要想新的体育竞技项目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

1)为消除人们对当时体育活动因粗野行为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新的竞技运动必须是文明的,严禁粗野的。

2)为改变足球、棒球受季节气候影响的局限,需要一种不受环境气候影响而能在室内随时进行的体育活动。

3)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都能参加的运动,尤其是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加的运动

在提出了以上三点设想之后,詹姆士•奈史密斯尝试把各种运动项目搬进室内进行但是都有弊端,后来他受少年时期在家乡玩过的“打小鸭”游戏和当地人用桃子向篮子内做投准的游戏的启发,发明了篮球运动。

三、篮球运动的演进过程

篮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总结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

1、初创时期(1891年---20世纪20年代)

1891年12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旧译春田学院}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运动。最早的篮球是使用装桃子的竹筐,悬挂在健身房两侧的栏杆上,离地面10英呎,用足球作比赛用球,投球入篮得1分,每次球投中后要登上梯子把球取出来,再重新开始比赛。1891年12月21日举行了第一场篮球比赛。1892年,奈史密斯编写了《青年会篮球规则》,概括为五项原则十三条规则,主要有竞赛中只允许用手接触球、不准拿球走或跑、争抢中不能有粗野的身体冲撞动作等规则内容;女子开始参加篮球运动;1893-1894年,形成了类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等比赛器材;1897年在场地内增设了罚球区、球场界线已成雏形,场上队员也有了位置分工,现代篮球运动基本形成;1896年,美国成立篮球规则委员会;1898年,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篮球组织“国家篮球联盟”即NBL,并开始了最早的职业篮球联赛;1904年美国青年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第一次国际篮球表演赛,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将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篮球运动第一次成为国际体育竞赛正式项目。

2、完善与推广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进入30年代篮球运动迅速向欧、亚、非、大洋四个洲的许多国家推广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兵作战的基本形式逐渐被集体间的相互配合所充实。1932年在瑞士日内瓦由葡萄牙、阿根廷等欧美8个国家的代表酝酿组织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在会上以美国大学生篮球竞赛规则为基础,制定了国际间统一的13条竞赛规则:规定了竞赛人数为5人;场地上增改了进攻限制区;进攻投篮时防守者犯规,若投中加罚一次球,若未投中则加罚两次球;竞赛时间改为20分钟一节,共赛两节;进攻队在后场得球必须在10秒钟内过中线,并不得再回后场的等。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篮球运动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奥运会后,国际业余篮球协会(FIBA)宣告成立。同年,中国加入国际篮联,国际篮联出版第一部国际统一的篮球规则。1939年11月28日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逝世,终年78岁;进入40年代随着篮球技术、战术的不断演进、发展,高大队员开始涌现,篮球规则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攻防更强调集体战术,使比赛更加精彩。1949年,美国成立“国家篮球协会”,即NBA,统一领导当时全美21支职业篮球队,也推动了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

3、普及与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5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国际篮联的会员国迅速增加,国际大型运动会都将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首届世界男、女篮球锦标赛分别在阿根廷和智利举行。随后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出现大批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高度成为决定篮球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国际篮联多次修改比赛规则使得篮球运动高度与速度、进攻与防守获得均衡发展,队员技术趋于全面,形成了欧、美、亚洲不同得篮球流派和打法。1960年第一届男子篮球锦标赛在菲律宾举行;1963年,亚洲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1965年,第一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在韩国举行。

4、全面飞跃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以后,现代篮球运动进入全面提高时期,运动员身高迅速增长,逐渐形成组合技术和综合战术,攻守对抗日趋激烈,并且向着既重力量又重技巧、既有高度又有速度的方向发展。FIBA修改规则,增加了球回后场、控制球队犯规和全队10次犯规的规则。1976年,在第21届奥运会上,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4年FIBA又对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扩大了球场面积为28米X 15米,设定了3分投篮区,鼓励外线队员投篮。本次规则的修改对篮球运动的迅速、全面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5、创新与攀高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90年代以后,现代篮球运动进入创新与攀高峰的黄金发展时期。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更名为国际篮球联合会,并取消了对职业球员参加国际篮球大赛的限制,众多优秀的职业球员给国际篮坛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战术。篮球运动融竞技化、智谋化和艺术化于一体,向着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迈出新的步伐。1996年,中国开始举办篮球职业联赛。

百年来,篮球运动从游戏型活动到竞技运动再到科学门类型学科不断地演进发展。至1999年底已有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篮球联合会成员,篮球运动已真正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中单项运动人口最多、最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

二、怎么才能使中国足球成为世界一流强队

1、中国足球的“现阶段”是什么情况?就整体水平而言,还处于足球弱国之列;就体制而言,尚未从专业体制向职业化的过渡期完全走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亟待调整;就人的因素而言,管理者“官本位”意识依然浓厚。一方面国内教练在联赛中大批下岗待业,一方面广大足球欠发达地区教练奇缺。球员在“虚热”的环境中滋生了种种与职业化要求背道而驰的恶习,人才断层长期得不到解决;联赛和国家队青黄不接,足球市场缺乏广阔的土壤而举步唯艰。一句话:现阶段中国男足就象一个患了重病的人,需要的是调养而非“恶补”。只有当中国男足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国家队打进世界杯变得非常轻松的时候,才可以认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关于事物的“主要”方面: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对事物发展起支配地位的方面就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中国足球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足球强国,那现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小平同志早已高瞻远瞩的说明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大青少年球员培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包括重点城市在内的全国普及工作。

3、关于“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们认为,普及是提高的根本,没有普及的提高是无源之水,一支断层的队伍总会是没有提高空间的。提高不仅仅是对原来层次细枝末叶的修补,不单指的今年联赛第三明年第二而更应代表一种质变或一种前进方向。当然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过来促进普及,只有通过大面积的普及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

二、我方的四条立论观点。

1、搞好普及是中国足球的根本,也是提高的根本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金字塔的塔尖是辉煌的,但离开了坚实的塔基,金字塔怎么存在?提高如果没有普及做基础它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呢?当我们艳羡巴西高举世界杯之时,可曾想过在巴西有多少孩子在玩沙滩足球和街头足球?马麦罗在巴西只是业余选手但到了甲A就成了球星。我们不得不承认,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足球运动的普及。大家都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只要根本性的东西做好了,那么以此为基础所取得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毫不费劲。比如英国法国都有在世界杯外围赛上马失前蹄的时候,但因为他们国内足球的高度普及,使打不进世界杯是偶然的,打进是必然的。再如日本,九三年虽然经历多哈之败,但日本足协没有气馁而继续推进国内足球的普及,终于现在靠青年军打遍亚洲无敌手。没有广泛坚实的基础去奢望“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说万一实现了,这直接的后果也是凤凰一去不复返,鸡窝千载空悠悠啊。

2、普及是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足球的决策者来说,必须用战略的全局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一时的得失。国球长期雄霸世界不仅是教练队员敬业,更重要的是整个梯队建设非常合理,即使偶有低潮也很快夺回领导地位。闫主席2月29日发表了“昆明宣言”,说的异常明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被各界引用了多年,中国足协和教育部已经在本月22日签订协议,在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中建立4级足球联赛。我们有10多亿人口,踢球的孩子才有30万,说出去别人都不相信。要普及青少年足球,就要在学校中突破。现在全国有2.5亿学生,如果有10%的学生参加各级学生联赛,那就是2500万的足球人口。足协的工作是“紧烧火,慢揭锅”,要实实在在做工作,这是一个战略决策。”足协已经看到了以前的弊病,因此现在亡羊补牢。如果我们能按这条光明大道一条恒心走下去,中国足球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3、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普及但决非先提高后普及!

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普及,而普及是基础、是手段、是根本,是我们目前应该主要抓的关键!那种希望通过“国家队一两次成绩的突破来带活球市,刺激发展与普及”的想法是片面、不切合实际不计后果的。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事实上国家队每一次冲击世界杯失利后都对球市产生了严重的打击。即使偶然冲出去了一次,也不代表了中国足球有了质的提高.“最没有进取心”的队伍带动了中国足球普及了吗?朝鲜的世界杯八强让他们长期成为世界一流球队了吗?女足与其说是世界杯成绩带动了普及还不如说是九运会重新把女足作为正式项目这一情况刺激了各地把砍掉的女足重新建立起来。反观日本,记得张路8年前在日本考察,看见日本有那样多的草皮和那样多的孩子在一脚传球感到非常震惊,回来后在《足球》上撰文预测这批孩子长成后我们未必是人家的对手。很多人认为日本足球的腾飞是从吸引了不少前世界级球星的J联赛的正式建立开始,殊不知人家的普及工作不但早就超过我们,而且领先亚洲诸强!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些可以迅速见成效的小项目不同。因此必须立足长远抛开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

4、中国足球的现阶段特点决定了只有先做好普及工作才能使中国足球发生质的变化。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看看我们充满黑色,技术含量极低的联赛,多少人为之痛心疾首,扼腕长叹!一方面是甲A每年支出无极限,一方面是大批孩子没有一块草皮来踢球或者根本没踢过一脚球;一方面俱乐部教练深恶某些大牌的劣行,一方面却又不敢放手管理;一方面是足球炒的越来越热,一方面是观众的心里越来越凉;有些地方一支足球队成了全市人民的精神寄托,球队一旦受挫球迷就要闹事,有些地方乙级球队却因为无人问津而要倒闭;这一切的一切源于发展的不平衡,普及的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有一大批后备人才在等着接班,某些大牌还敢恣意妄为吗?我们再和日本打还会出现“老将跑不动,小将跑不准”的情况吗?中国足球每每“只差一层窗户纸”绝不仅仅总是运气不济,而是整体实力还是有差距的反映啊!竞争出效益,竞争出尖子。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认清主要方向,把精力放在普及上,建设雄厚的后备人才梯队。这样再抓好国家队的建设,提高国家队的整体水平就有了保障。很多人认为这次足协出台的暂停升降级是为了国家队让路,是为了提高,其实根本没那么简单。在保证了国家队的集中训练的同时也通过限薪等降温措施让俱乐部节省资金,并通过三年后超级联赛参赛资格的硬性规定强迫俱乐部把后备,硬件这一块给补上,辅以与教育部联办的学校联赛,将大大推进足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否则在一个连最高级联赛都只能在“菜地”上进行,一届奥运会全国选材范围只有数百人(九六国奥)的国家是没有普及也没有提高可言的。

三、对对方辩友的三个提醒

1、如果对方硬把“现阶段”理解为“从现在开始到2002世界杯预选赛”,那你可是要蚂蚁去背大骆驼,老夫子的名言也可以改为“朝闻道,晚上可以去死了”!

2、如果对方把“提高”单纯理解为五十步笑百步的比较,把“主要”理解为“首要”。我们自然也无话可说。

3、我们从不否认提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普及,如果对方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倾举国之力去冲击世界杯成功来带动中国足球的普及的话,那再次冲击失利后--我的心脏病发作你可要负责哦~~`

万丈高楼平地起。现阶段只有先扎扎实实的搞好足球普及工作,中国足球水平才能水涨而船高!

三、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差在哪里

“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么烂?”

早些年,我会告诉他们是因为青训水平差,培养不出好球员,但是浏览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事情,有一段时期我忽然发觉到,中国足球的问题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像一个人患了重病,不光是因为运气不好,平时的生活习惯、家族的遗传问题或许都有一些关系。中国足球差,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差,而是所有的方面都差,才造就了现在这个局面。

但不管中国足球差到什么样子,我们总需要抓住问题的根源,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事。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和这个国家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而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是和每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水平息息相关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化、缩小到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想把一个小孩培养成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首先我们需要让他接触足球,让他在足球中找到快乐,把他培养成一个爱踢球的小孩,一个日后想要投身于足球行业的小孩;其次我们再把他送到职业正规的青训机构进行培养,经过教练的指导,经过比赛的历练,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然后才能变成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

所以这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及阶段,把一个小孩培养成一个想投身足球的小孩;第二阶段是青训阶段,把一个想投身足球的小孩培养成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

这是局限于个体的视角,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大,这里就会出现两个效率:普及成功率和青训成功率。前者决定你能把多少小孩培养成投身足球的小孩,后者决定你能把多少投身足球的小孩变成职业运动员。

这两个效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职业运动员有多少,自然也就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有多高。

当然了,把一个孩子变成一名球员的过程简单地归结为两个效率,这的确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化,但实际上,其实足球中的任何方面都和这两个效率有着关系。

国家队的成绩、职业联赛的兴衰和足球从业者对于运动的宣传关系着普及成功率的高低;青训教练的水平、青训机构的多少和青训比赛的场次质量关系着青训成功率的高低。

日本漫画《足球小将》的风靡帮助了日本足球在普及上的成功,韩国在02年世界杯上的优异成绩帮助了韩国足球在普及上的成功,而日韩两国在青训方面上的正规合理规范帮助了这两个国家在青训上的成功。

所以说,只要能够搞定这两个关键效率,就能提高国家的足球水平。

从数学角度来说,保持其他方面不变,只要能够提高这两个效率中的任何一个,中国足球的职业球员都会增加,顺带着中国足球的水平应该也会得到提高。

虽然中国足球的青训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成功率远低于日韩两国,但只要能够做好普及工作,我们职业球员的数量依旧可以轻松超越日韩,因为我国人口要远远超过日韩两国。根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未成年人人数多达3.2亿人,而日本全国只有1.2亿人口,韩国只有5100万。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保持现有的普及率,如果能够提高青训率,我国职业球员的数量也会得到增加。虽然青训成功率总有一个天花板,但只要能够提高,对于中国足球都是一种进步。

上述这些都是从数学角度来考虑,只要提高任何一个效率,最后产出的总数都会增加,但其实在现实情况中,这里是隐含着前后顺序的。

过去几年,中国足球一直在尝试提高青训率,无论是为青训教练办培训班、为青训机构组织赛会制比赛,倒逼顶级联赛俱乐部搞青训,这些都是尝试提高青训率的政策,但说实话,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如果我们把目光瞄准在普及率上,如果我们在普及足球运动上做出更多努力,那么事情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毫无疑问,喜欢踢球的孩子将会变多,与此同时,想要以踢球为职业的孩子也会变多。这些孩子接下来将会选择正规的职业青训机构,不管是俱乐部足校也好,还是地方足协的青训营也好,这些青训机构的收入将会增加,青训教练的收入将会增加。市场发现足球青训可以带来收益后,会有更多的机构和教练加入其中尝试分一杯羹,而与之带来的,就是市场中青训机构之间和青训教练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当中,某些青训机构脱颖而出,某些青训机构退出市场;某些青训教练名利双收,某些青训教练败下阵来,带动的便是整个基层青训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区域内青训机构的增加,互相之间能够进行比赛的可能性开始增加,青训机构不需要把视线只放在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比赛中,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部或许就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比赛,而随着同级别比赛的增加,孩子的水平便会得到提高。

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了普及率,整个青训市场的盘子开始变大,反而在内部形成了对于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和竞争机制,可以随之带动青训率的正常化提高,产出的职业球员数量增加以后,便可以帮助国家队水平继续提高。

这才是足球本身的正常发展道路,因为纵观世界足坛,你无法找到一个民众对于足球无感,但青训成功率很高的高水平足球国家。所有的足球强国,其基层民众对于足球都有很高的热情。

所以在中国,我们首先要解决足球的普及问题。

线头已经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了。

而很悲惨的是,足球普及涉及到的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足球问题,传统观念、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等等很多因素都掺杂在一起,我们必须要正视这里的困难程度。

职业体育的淘汰率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阶段的中国足球的青训环境中,虽然文化课的比重已经增加了很多,但相较于西方国家,我们还是要在踢足球和文化课上做出抉择,而一旦最终在职业体育中被淘汰,孩子能否重新融入社会便成为了一个制约普及率提高的关键原因。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基层民众对于足球甚至体育仍然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朴智星足球学校的韩国家长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从事足球活动中出现受伤,西方国家的家长对于孩子从事足球职业也会有一些担忧,但他们普遍都会认为,体育也是一种教育,而足球恰恰是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一种方式。

而在中国,大部分家长对于“体育是种教育”的理念恐怕还无法接受,对于中国家长来说,足球可以是一种兴趣,但足球如果影响了学习或者要成为一种职业,想起来还是有些疯狂。

前两年的“校园足球”思路在理论上的确是相当不错的尝试,许多学校也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校园足球队,但还是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校仍然不愿意参加由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比赛,这就使得校园足球脱离了原来设定的轨道。

校园足球无法和职业足球挂钩,那么校园足球作为职业足球的补充的这一核心任务就成为了摆设。

从现阶段来说,历时数年的“校园足球”似乎也走向了无疾而终,而从这件事来看,无法更改社会对于整个足球行业的不信任和不重视,这样的方法能够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当然了,现阶段想要扭转父母对于足球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程度,仍然是非常艰难,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可能。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04、05年龄段的接受职业足球青训培养的适龄儿童远远超过之前年龄段的孩子,而这其实并不是偶然,04、05年出生的孩子,7、8岁时恰逢中超联赛开始高度市场化的时间段。而前两天02国少0-4惨败日本,对手只用了45分钟就解决掉了我们,而02国少的适龄球员在接受职业足球培训时,恰逢中国足球“假赌黑”的最低潮时期。

所以在短期阶段内,我们自己的职业联赛依旧是最容易吸引家长的平台,而新政之后,联赛舞台还能不能吸引家长,就不太好说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足球搞不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投入到足球的人数和热度都太低了,这导致我们在此后的所有方面都只能处于一种“矮子堆里拔大个儿”的窘境,而在这样的窘境下,出现任何不职业不正规不合理的现象都不奇怪。

日本足球人口超过100万,职业球员数量达到50万,而中国足球人口不超过4万,职业球员数量不足8000,差距就是这么明显,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下,越南的职业球员数量都已经超过5万了...

所以我一直都说:“中国足球的潜力很大”,但潜力很大可不是什么好话。


24直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