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打朝鲜为什么
清军打朝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朝贡体系与东北边疆安全
清军参与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护其朝贡体系和东北边疆的安全。当时,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其稳定对清朝东北边疆的安全至关重要。此外,随着外部势力的渗透和朝鲜内部局势的变化,清朝感到其朝贡体系和边疆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出兵以稳定局势。
二、应对朝鲜的求助与保障贸易安全
朝鲜在遭受外敌侵略时,向清朝发出了援助请求。清朝出于维护中朝关系的考虑,选择出兵朝鲜。同时,贸易安全也是清军参与朝鲜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清朝与外部的贸易安全。为了保障贸易线路的畅通和安全,清军也参与了朝鲜的战争。
三、应对列强在东北亚地区的争夺
当时,东北亚地区是列强争夺的焦点之一。清军参与朝鲜战争,也是为了在列强中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出兵朝鲜,既能够展示清朝的实力和决心,也是对抗外部势力在东北亚地区扩张的一种策略。
综上所述,清军打朝鲜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维护朝贡体系和东北边疆的安全、应对朝鲜的求助与保障贸易安全以及应对列强在东北亚地区的争夺。这些原因综合起来,构成了清军参与朝鲜战争的动因。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清军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成功维护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地位。
清朝时期朝鲜是不是很怕清军
绝对是怕死了怕尿了怕到家了。
就举一个例子吧,这事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因为太影响中朝友谊了。话说乾隆时期,有一次朝鲜人组团跑鸭绿江这边偷采山参,被清朝巡山的兵丁撞见了,双方火并(朝鲜看来也是武装采参的半匪团伙),清军人少吃了亏,一人受伤,朝鲜挖参团伙也趁乱逃回了老家。就为这事,乾隆龙颜大怒。
为平息天朝愤怒,朝鲜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沿边境道府县撤了一串官吏,抓了几百号嫌疑犯,清朝就俩字:不,行!接着抓,接着撤,直到连京城的主官都撤职了,还不行,咋办?乾隆下诏,要朝鲜国王进京听劾!朝鲜这次真吓尿了,国王写道歉信,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直说再不敢了,再有这事我婊子养的,同时又赔偿金加贡品的掏空了半个朝廷,这事才慢慢摁下,注意,不是解决,而是摁下,因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清朝动不动就拿这个说事吓唬朝鲜。前前后后为这事,上千干部撤职,几万人受株连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至于那几个山民抓住没有?受伤的清兵是乾隆啥人啊?历史上没说,不过,提溜这些小国需要真凭实据人赃俱获吗?真是为了报仇雪恨吗?那都是个由头,目的就是,在天朝眼皮子底下,让你低头你就得低头,没有你炸翅的空间。
应该说清朝时期的朝鲜大部分时间都是害怕清军的,因为历史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像朝鲜本是明朝的藩属国,生生的被清廷暴打了两次,被迫与清廷结成“君臣之国”,被打的实在是太惨了,所以留下了心理阴影。不仅是古代朝鲜人,现代理智的韩国人对那段历史也是门清(注意:我特别加了一个“理智”,因为不理智的韩国人是啥状态大家也知道,我国大唐太宗皇帝都被高句丽射瞎眼睛下跪了,也没啥好说的),少部分不善于意淫的导演也能拍一些好剧,像《南汉山城》就还原了朝鲜屈服于清朝的史实,这片作的相当考究,将八旗军剽悍凶猛刻画的淋漓尽致,大家可以看一下。总而言之,朝鲜就是在清初被打服了,如果不怕,也不会做清朝200多年的藩属国。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国家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而半岛上的政权自从高句丽之后,这战斗力就一直没在线,这就决定了其有不能独立自主的“墙头草”属性,只能依附于大国存在。想当年还叫高丽那会臣事于元朝的时候,高丽王王昛配合他岳父忽必烈一起剿灭东道诸王哈丹残部,高丽军真是一溃千里,高丽要不是岳父光环笼罩都要被灭国了。这表现搞得忽必烈一头雾水,直男癌爆发,就问道:“你们高丽好歹是历史悠久的大国,怎么战斗力这么水?被区区残军打成这副模样。”,搞得高丽使者非常没面子,不得不说些类似于“今时不同往昔”这样的马虎话混过去,忽必烈也没再往下问,给自己女婿的人点面子,毕竟仗打赢了,就随他去吧。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中原王朝由元变成了明,半岛的政权也从王氏高丽变成了李氏朝鲜,可是这战斗力那是相当的稳定,一如既往的垃圾,万历时期又被日本狂扫,一月之内,八道沦陷,要不是大明爸爸及时相救,那半岛自古以来就成日本领土了。所以,朝鲜的官方和知识分子对大明是比较感恩戴德的,经常以“父子”来形容两国关系,但是当大明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这个“孝子”却经常畏首畏尾,这也算是小国的求生之道吧!
朝鲜:“大明爸爸,我朝鲜心里是支持你的,但我不敢用力啊!毕竟我一用力就没了,我服事清朝是迫不得已的,不要怪我啊!”
大明:“woc,你这个坑爹货!”
朝鲜自“成化犁庭”后又一次大规模交锋还是在萨尔浒战役期间。从这次战役开始,朝鲜开启了“对清屈服”之路。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举兵反明,四月攻克抚顺,七月攻克清河,辽东局势恶化,明朝举国震动。于是,明廷决定以倾国之力调集精锐挽回辽东局势。
而朝鲜与建州女真地理位置的便利,对后金的认识比明朝深刻多了,他们深知建州女真这几十年的发展,战力强大,绝非池中之物,“兵甲精明之容,铁马驰驱之状,有壮于唐兵”。
而大明一旦对后金诉诸于武力,一定会要求朝鲜派兵配合。而一旦出兵,必然是凶多吉少,此时的朝鲜以光海君为首的决策层恨不得将国土隐藏到外太空去,让大明看不见。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明廷正式要求朝鲜助兵,朝鲜则百般推诿,这就让明廷不能接受了,辽东经略杨镐大怒,你们朝鲜这磨磨唧唧的啥意思?“敕书内有此“鼓舞朝鲜”四字,而鼓而不动,舞而不起,奈何?”
由于明朝恩典太大(万历援朝之战),实在不好意思不去,就只能硬着头皮派了10000余人随明军刘綎部出征东路。然后,正如朝鲜决策层所料,八旗兵战斗力真的强,三营朝鲜兵在富察之野直接被干崩了,根据《满文老档》和幸存者李民寏的《自建州还后陈情疏》记载,朝鲜的火器部队基本成了烧火棍部队,只放了一次火器后,遭遇不利风向,硝烟、尘土使朝鲜兵无法瞄准,朝鲜左营、右营被八旗兵冲入,两营很快全军覆没。
而身在中营的姜弘立看见这一幕后,立刻决定率剩下的5000人向后金军接洽投降,并将前来朝鲜营中避难的浙兵驱赶出去,任后金兵屠戮。据《李朝实录》记载,当时的朝鲜主政者光海君早已密谕姜弘立与后金暗通,避免与后金发生冲突,可见朝鲜想与后金和解的意图早已存在,姜弘立很有可能在执行最高指示,“光海与尔瞻,密教帅臣弘立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击之”。
光海君李珲的本意是想奉行“中立外交”,一番骚操作,虽有无奈之处,但无疑是坑了明朝一把。不过在努尔哈赤当政时期,朝鲜算是和后金算是相安无事。期间,朝鲜发生政变,朝鲜国内西人党亲明势力不满光海君与后金结好的政策,将其废黜,立李倧为国王,史称“仁祖反正”。
直到八年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事情又有了新变化,为了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并铲除毛文龙。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正月,决定让阿敏、阿济格等人率军3万余人,渡过鸭绿江攻伐朝鲜,战斗过程简直就是一边倒的屠杀。后金军先里应外合于十四日攻破义州,一路狂推,于二十六日就到达平壤,中途除了在安州和凌汉山城受到像样的抵抗外,朝鲜方面基本上是望风而降。二月初五,后金军逼近王京,朝鲜被迫议和,三月初三,双方在江都盟誓,两国结为“兄弟之国”,此即丁卯之役。
当然,如此屈辱的城下之盟,朝鲜方面自然是心不甘而情不愿,两国关系发展也很不和谐。朝鲜对后金互市、刷还逃人等要求各种抵制兼消极怠工,不过真正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爆炸点还在于皇太极改元称帝这件事。
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意欲称帝。要朝鲜国王上表称贺,并派使者“参荣”,被朝鲜拒绝。此事在朝鲜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朝鲜国内对清强硬派如洪翼汉等纷纷拿起批判的武器,敦促朝鲜官方与清廷迅速绝交,以示与虏不共戴天之意。“馆学儒生上疏,请焚虏书斩虏使,以明大义”。
洪翼汉:“臣闻今者龙胡(英俄尔岱)之来,即金汗称帝事也。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此言奚为而至哉。”
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举行登基大典,建国号为“清”,但在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礼的时候,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绝跪拜,于是“胡差等殴摔廓等,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朝鲜使者的强硬很显然激怒了皇太极,皇太极表示这一定是朝鲜国王授意他们这么做的。
此事之后,皇太极让朝鲜使者携带书信一封,强硬“照会”朝鲜国王悔罪。朝鲜国王在国内主战派的授意下回复了措辞强硬的书信,“我国无兵可挟,无财可资,而所讲者大义,所恃者上天而已”。
朝鲜的态度显然让皇太极和其他贝勒们非常惊讶,惊讶过后则是藐视,“朝鲜儿女之国,有何所恃而乃尔”,清方再派去使者进行出兵警告,“我以十一月二十六日,当举兵东来,尔国若遣使更讲和好,则虽发兵在道,当罢归。且我国称帝,南朝之所不能禁,而尔国欲禁之,何也?”,“贵国多筑山城,我当从大路,直向京城,其可以山城捍我耶?”,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清朝不仅将进攻时间剧透,还将进攻方案也告诉了朝鲜,可见皇太极根本就没把朝鲜的军力当回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根据朝鲜人的记录,朝鲜除了嘴炮犀利,剩下的真是一地鸡毛。快打仗了才发现“自强之策,尚未讲究”。
那还打个毛线啊!但是清军是真的来了。
崇德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皇太极率12万清军开始渡鸭绿江,朝鲜义州府尹林庆业驰启:“鸭绿江边,贼兵弥漫。是夕,贼兵分路渡江,罔昼夜倍道亟进”,皇太极按照既定方略,不攻沿路城池,直扑朝鲜首都王京。十二日,清军前锋部队500人,到达王京汉城。十三日,大队清军已至平壤城下。而朝鲜如何反应呢?史书载“上下慌忙,莫知所措”。十五日,朝鲜国王直接转进南汉山城躲避,而将王宫嫔妃、世子送往江华岛。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大军来到南汉山城在西门驻营。正月初一定下围城打援之策,以围困的方式逼朝鲜国王投降。
在围城期间,皇太极写了一封劝降信,要李倧出城投降,说是劝降,真是句句在侮辱朝鲜的国格,句句戳人肺管子,以下是精彩段落赏析。
“尔朝鲜先世非归附辽、金、元三朝,每年奉贡称臣而图存者乎?历代以来,曾有不奉贡称臣于人,而得自存者乎?(你们朝鲜世世代代称臣于大国,谁强就归附谁,在我这儿装什么大尾巴狼)
“度尔之意,欲雪丁卯之辱,乃徒弃安乐,结祸于盟好之国也。而今遗弃城郭宫室遁入山城,以己罪,致国破民残,遗笑万年,又何以雪耻哉?既欲湔洗前辱,何不出战,乃效妇人匿迹遁藏耶?(你不是要一雪前耻吗?爷就在城下,有本事来找我)
清军一面用红衣火炮轰击城中向朝鲜施压,一面又派部截杀各路援兵。期间又让多尔衮率军3万直扑江华岛俘虏李倧的家眷。走投无路之下朝鲜国王李倧只得开城投降。在三十日,于清军设立的受降坛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至此朝鲜完全臣服于清朝,按照朝鲜的说法是“自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所以,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怕,朝鲜被揍得实在是太惨了,批判的武器终究不如武器的批判,不得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燃藜室记述》、《新元史》、《自建州还后陈情疏》
清军是后面衰败了,感觉不堪一击,到处挨打。
嘉庆之后,大清衰退,运势不在,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一辈不如一辈。在那之前清军堪称虎狼之师。那也是所到之处,披靡姿态。突破山海关,平定中原,除三番,收台湾,征草原,打金川。厉害的很。
是的
明末清初的朝鲜是不是很怕清军
朝鲜王朝痛恨满清犹如朱明皇朝痛恨满清是一样的道理。明朝作为中华正统被关外曾经的臣子建州女真给灭了,而朝鲜作为明朝忠实粉丝,在明朝末年朝鲜本土几乎被清军踏平,作为自认为更接近华夏文明的朝鲜,居然最终被看不起的女真(满清)反复打败,这样的耻辱应该犹如你自认为你至少接近黄金段位,但不断被你认为是青铜段位的小学生按在地下反复羞辱一样的情感。
韩国不少电影都反映这个时期的故事,比如《最终兵器弓》《南汉山城》《华政》,拍的都不错,清朝(这个时候还叫后金,后面我按习惯就以清为准)一共进攻过朝鲜两次,第一次1627年,明朝还是天启朝,明朝要求朝鲜出兵共同迎击清军,清军为了在进攻明朝的战斗中无后顾之忧,率先进攻朝鲜,朝鲜军队毫无战斗力,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横扫朝鲜,朝鲜国王无路可逃与清军和谈,朝鲜承诺不借入明清的战争,并向清朝交纳岁币,但同时未与明朝断绝;第二次是9年后,明朝已经是崇祯年了,朝鲜违背之前与清朝的协议,清军为了彻底解决朝鲜问题,皇太极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军队依然毫无战斗力,清朝横扫朝鲜,最终把朝鲜国王困在了南汉山城,清军大炮几乎把南汉山轰平,朝鲜国王这次彻底的屈服了,俘虏朝鲜所有了王室,朝鲜国王最终三跪九叩伏地请罪,发誓永为大清臣民,才免了朝鲜灭国之灾。
清军两次对朝鲜的战争破坏,远比对明朝破坏的要严重,朝鲜所有的城池几乎全部被摧毁,清军为了攻打明朝,清朝从朝鲜掠夺大量人力、粮食和物资,可以讲是那个时期朝鲜史无前例的灾难。
你说有这样的经历,朝鲜王朝怎么能不痛恨清人,但是朝鲜人的毅力显然不如汉人,清朝直到嘉庆年间,依然有反清志士的存在,而朝鲜却早早开始抱清朝的大腿了,尤其在亲华上台后,清朝和朝鲜关系犹如父子,在近代,朝鲜如同清朝一样,也是被列强窥视,尤其是日本对朝鲜虎视眈眈,朝鲜君臣对清军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平壤之战中,清军将领左宝贵血战身亡,平壤全城老幼妇孺人人掩面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