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岐岩赞岐岩的发现
在19世纪末,Weinschenk于1890年首次对一种源自日本四国北部,富含镁(Mg)的特殊火山岩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岩石属于中新世Setouchi火山岩带,其显著特征在于其高含量的镁(Mg0)、铬(Cr)和氮(Nr)。后来,由中国科学家张旗等人根据其发现地Sanuki(译为“赞岐”)的名称,将这种岩石命名为“赞岐岩”。这一名称如今广泛应用于描述具有类似化学特性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中,成为了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赞岐岩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这一地区地质历史的独特线索,也对理解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的命名不仅体现了地质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痕迹。在地质科学领域,赞岐岩的命名成为了连接理论与实际的一个重要桥梁,对于进一步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赞岐岩赞岐岩地球化学特征
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性在实验研究中被深入探讨。这类岩石通常由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或者包括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它们源于地幔在特定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如1070~1110℃的温度、1.0~1.1GPa的压力以及富含水的环境。赞岐岩的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太古宙时期,成为了研究地球早期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窗口。
关于太古代赞岐岩的形成原因,存在两种主要假说。首先,富集地幔熔融假说认为,其成因可能源于消减带的流体或含水玄武岩的部分熔融产物,即“板片熔体”。另一种假说则是地幔混合说,认为赞岐岩由上升的板片熔融体与地幔混合作用形成,可能是地幔的直接部分熔融,或是与地幔楔的混合产物。
关于赞岐岩的形成环境,有实验证据表明Sanukite可能源自含水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晚太古代的Sanukitoids和高镁安山岩的形成,据推测可能与消减带上方的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有关。由于Sanukitoids的高镁特性,人们普遍认为它们不太可能是消减板片的产物,而更可能是地幔直接熔融的结果,这与板块消减带上方的地幔楔环境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