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关于足球经济的小论文
关于足球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南非世界杯)
估测效益
2007年,公司预计世界杯期间将有48.3万国外旅游者前来,如今预计数字则急剧下降。此外,只有1.13万门票持有者来自南非以外的非洲国家,无疑让组织者大为失望。但是,目前预计每一位游客在南非将安排更多的行程,停留更多一点的时间,多支出1/3的花费。
据南非媒体报道,南非两家最大的旅游机构――南非接待同盟协会和南部非洲旅游服务协会近日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使来南非观看世界杯的游客人数大大低于预期,原来所设想的世界杯期间南非旅店爆满的情形并未出现。另外,机票价格过高和旅馆业营销不力也是游客到访不踊跃的重要原因。当初,有关方面曾预计在世界杯举办期间,可以吸引45万至50万游客来南非现场观看比赛,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到访的游客只有30万人左右。另据路透社最近作的一项调查,即将在南非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会对南非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难以达到南非申办成功时所预期的效果。路透社在向22位知名经济学家的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个折中的结论,世界杯只会拉动南非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
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
世界杯不仅仅在推动南非经济,也搅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比如巴西是世界第四大啤酒消费国,啤酒更是巴西人看球时的最爱。世界杯开赛在即,引发啤酒消费狂潮,为此巴西紧急削减了进口关税,近日宣布将灌装啤酒的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6%锐减到2%。另据南非《每日商报》6月初报道,美国星巴克公司将于世界杯期间通过指定酒店及赌场在南非销售咖啡和茶饮料,这是星巴克首次进入南非市场。
但是,令南非人不满甚至抱怨的是,大部分钱都被世界杯的全权组织者――国际足联挣走了,而南非却要承担几乎所有的支出。国际足联只承担支付给参赛队的奖金,以及差旅和比赛准备费用。这些费用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支出是2.79亿美元。今年5月中旬,国际足联表示向南非额外支付1亿美元,用以确保所有比赛设施按时完工。世界杯主要的直接收益,比如电视转播和市场营销,都将归国际足联所有。据花旗银行的研究机构Citi的报告,国际足联在德国世界杯期间的收益达到18亿美元,相当于南非GDP的0.7%。国际足联将循环使用这些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足球发展。尽管如此,其中,哪怕是一小部分,也将有助于南非清理一些不断恶化的棚户区。
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南非经济
据悉,自2005年起南非交通运输领域开始备战世界杯,截至目前政府已投入200亿兰特(约合27.4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专家估计,2010年,南非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49亿兰特(约合6.7亿美元)。
如此巨额投入将对南非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要从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两方面观察。从长远看,世界杯是南非向世界展示的一个历史机遇,可以让世界了解南非和重新认识南非。此外,南非为世界杯新建和改建的轻轨、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南非政府对通过举办世界杯让世界了解南非,认识南非,从而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寄予了厚望。
从直接影响看,由于举办世界杯,南非经济受益匪浅。过去6年的筹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南非经济的增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南非经济持续增长达9年,这其中就有世界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南非总统祖马表示,世界杯留给南非的最大财富将体现在日益完善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世界杯让南非道路交通建设大跨步发展。为迎接世界杯的到来并在世界杯期间为各国游客球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南非将多个比赛举办地的机场进行翻修扩建。据介绍,作为南非最主要的机场、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奥利弗•雷金纳德•坦博国际机场斥资22亿兰特(约合3亿美元)修建了新的航站楼,并进行扩容,目前每小时可接纳45至60架次航班飞机。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南非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2009年南非经济1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然而,世界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继续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为刺激经济复苏和减少失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0年,世界杯的相关工程共创造了13万个就业机会。
世界杯给南非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对南非经济起到提振作用,不仅减弱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而且加快了南非经济复苏的步伐。虽然伴随着世界杯的开幕,这种投资带来的经济拉动会告一段落,但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仍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通过世界杯本身,南非从电视转播权和系列商业赞助上预计获得40亿美元的收益,这将有效地回笼南非投入的资金。此外,世界杯对南非相关产业的拉动将给南非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尤其对于旅游业来说,世界杯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比赛期间大量外国游客会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通过世界杯更多的人会对南非产生旅游的兴趣。
世界杯让多个行业增添活力
南非世界杯组委会还预测,本届世界杯将给南非旅游业带来31亿美元的收益。预计将有35万海外游客涌入南非,加上本国的75万居民观看比赛,将大大增加零售业、航空交通业、酒店餐饮业的收入。
世界杯期间,全球约有260亿人次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看比赛,这是向世界推广南非的绝佳机会,将大大提升南非的国际形象。世界杯对南非旅游业的后续影响还将在今后3年逐步显现,预计外国游客将增加200万,旅游业收入将额外增加12亿美元。此外,世界杯预计将为南非创造28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南非葡萄酒行业预测,世界杯将刺激南非葡萄酒向欧美市场的出口,促使出口萎缩的葡萄酒行业重新振作起来。该行业计划在世界杯的重点比赛期间举行烧烤美食节,以促进葡萄酒的销售,预计来南非看球的35万球迷将消费大量的南非葡萄酒。2010年,南非葡萄酒出口将因世界杯的推动而增长10%至15%。南非葡萄酒的主要出口市场是英国、荷兰、德国、加拿大、美国等。近几年,中国和俄罗斯也成为南非葡萄酒出口大幅增长的新兴市场。
尽管南非为举办世界杯投入了43亿美元,但预计南非获得的经济回报可达130亿美元。此外,南非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条件。南非经济占非洲总量的四分之一,电力生产占非洲总量的三分之二。南非与非洲46个国家的贸易额达1047亿美元。南非资源丰富,铂金占世界的90%、锰占80%、铬占73%、黄金占41%、农产品出口占8%。南非有世界一流的高速公路、银行以及电信体系。
综上所述,有理由相信,南非举办的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对南非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足球的问题
【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理由】
一、运动的精华:足球的本身集合了人类各运动的特点,运动员之间的突然起动,竞跑争球,就像是短跑;守门员上纵下跳,横扑侧扑,就像跳的项目;那些柔韧性好的运动员一个倒挂金钩,鱼跃冲顶,像体操;两个运动员之间的合理冲撞,又有点像橄榄球的展现力与美……
二、大众化:足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不高是个重要原因。踢足球的运动员,高矮肥瘦问题都不大,不像其他运动。比如说橄榄球,块头小的肯定吃大亏;篮球运动更是“长人”们的天下。而足球则不同,这样就给全世界的所有孩子提供了做“巨星梦”的机会。
三、不可预知性:足球运动比赛结果的偶然性是造成全世界球迷狂热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曼联有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乙级队甚至是业余队“扳倒”。球星堆起来的巴西队曾经在奥运会足球比赛里就被那时还稚嫩的日本队击败。一九六六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过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四、帅哥:足球场上英姿飒爽的诸位大帅哥是造成足球运动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理由很简单,美眉们都一脸崇拜不顾一切奔到球场看球(主要看人),那她们的男朋友能不着急吗?即使对足球不甚感兴趣的男士,也得跟着女友往球场跑,看住女友,不要让她被那些球场“万人迷”抢走才是最要紧的。
五、环境:球迷就像食客,有一道让人垂涎三尺的足球大餐,但是“吃”的气氛要好。热闹,大气,壮观,这些足球场都具备了。比起闷热闷热的羽毛球馆,比起小小的一张乒乓球桌,宽阔的绿茵场看起来是多么地气势恢宏和激动人心。
六、自由:几万十几万的球迷一起起哄,热热闹闹的。老实说,如果看球都要安安静静的,那谁还去看球。
七、争议性:“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一位有远见的老人说了一句有远见的话。这个老人是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没错,如果足球比赛都是判罚得很“死”,很机械的话,那足球就失去了它巨大的魅力。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可能受贿操纵比赛等等,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让你看看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理由
我们所考虑的第一大运动要具有几个特点:全球影响力、世界人民心中地位、这项运动自身的号召力
因此你会了解到为什么市值最高的NFL联赛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原因
0.5%
以德国世界杯为例,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赛事将为德国今年的GDP贡献0.5%的增长率,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今后数年内给德国经济增加约100亿欧元,还可能帮助创造4万份新工作。研究称,100亿欧元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而该国2006年预计2%的GDP增长率中,将有0.3个百分点由这项长达一个月的赛事贡献。除奥运会外,能使一个国家GDP增长的也只有足球世界杯了。
2
据权威机构统计,世界上观众人数的三大赛事排位: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和F1,考虑到奥运会是一项综合赛事无可比拟,排在第二的足球世界杯可谓真正的世界第一运动。
207
国际足联旗下的会员国一共有207个,而联合国的会员国有192个,会员国的数目超过联合国,前段时间的南非世界杯分组抽签就有200多个国家转播,可以想象足球对全球的影响多么巨大。
360
一年365天,全球每周平均有360场以上的足球赛在进行(这个是几年前天下足球做过统计),可见足球赛事影响有多大
94000000
经济危机下,9400万欧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而皇马就有这个能力拿得出,这一转化轰动了世界体坛,世界体坛年度新闻就有这么一条,足球的影响足以让人惊讶。
200000000
南非世界杯分组抽签吸引了多少人收看?2亿人。一个区区的抽签仪式就要200个国家2亿人收看,这个影响还不够巨大吗??
1000000000
足球世界杯的决赛可以吸引多少人观看?答案是10亿以上。全球有多少人口?答案是60亿以上。试想想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收看一场比赛,那唯有足球世界杯才能做到这一点。
1210000000
德国世界杯为国际足联盈利了12.1亿美元,而同期的雅典奥运会有12.3亿美元,考虑奥运会的综合性质,也只有足球运动能在全球盈利这么多。当罗格被人提问到奥运会盈利多少的时候,他一定会在脑海中想起那个圆脸的大胖子——布拉特。
1500000000
09年6月德国《图片报》综合比较一个月前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四大运动(足球、橄榄球、篮球、棒球)俱乐部价值排行榜,得出全球俱乐部价值排行。其中,来自英超的曼联队以15亿欧元的总价值力压多支来自美国的橄榄球以及棒球队排名榜首,NBA中价值最高的纽约尼克斯队未能进入前十。另外,西甲的皇家马德里、英超的阿森纳以及德甲的拜仁慕尼黑也跻身前十。
看看,有如此多足球队进入前十,可见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的现状。
10000000000
德国世界杯在中国累计观看人数是多少??100亿人。仅仅在中国世界杯的观众人数就已经非常多了。据中央电视台估计,中国将有100亿人次通过各种方式观看世界杯大赛。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很难估计有多少人将观看世界杯大赛。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64场比赛的观众累计数字将超过100亿。”另外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体育节目制作人对记者表示,中央电视台将24小时播出世界杯节目,因此100亿人次的数字“毫不惊人”。
在足球不是国家第一运动的中国都有这么多人了,何况欧洲。南美足球盛行的国家?世界第一大运动实至名归
26000000000
德国世界杯累计收看人数260亿,第一运动不可撼动,世界杯独霸体育收视率榜首,除去美国的超级碗比赛(尽管收视率和市值很高,但98%来自北美,不具备全球效应,当然也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F1、奥运会、篮球等都不能和足球世界杯比拟。
1998年法国世界杯全世界范围的电视观众总数接近400亿人次,决赛的全球电视观众的数目有17亿。2002年世界杯,观众人数创造了历届世界杯的新纪录。韩日世界杯的比赛转播信号覆盖了213个国家,几乎是遍及全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地区转播时间总计多达41100小时——这还是在大量欧洲国家与亚洲有时差的情况下。德国和巴西的世界杯决赛观众人数达到15亿,而总共64场比赛的电视观众超过400亿。在中国,2002年有中国队参赛的3场小组赛,每场比赛的收看人数都超过了1亿6千万。特别是中国队和世界冠军巴西队的较量,整个中国将近2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比赛。最后的重头戏——德国与巴西的决赛,吸引了更多的2.5亿观众为之瞩目。1998年通过中央电视台收看世界杯的观众超过28亿人次。2002年这个数字超过了70亿,仅仅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越了奥运会在全世界的收视率。
世界杯的热潮可想而知,它的出现就是世界上所有其他电视节目的毒药,这段期间各个电视台也都不遗余力的推销世界杯节目,为的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也能赚上一笔。
世界杯的热潮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也许其他赛事还要为观众的流失而感到忧心忡忡,可是世界杯从来就不担心这个问题。世界杯转播费用居高不下,还大幅度攀升就和它受到全世界最多观众群的关注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魅力自不必说,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自然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收视率达到惊人的地步也就不那么出奇了。其他项目这个时候或者将比赛时间与世界杯错开,或者干脆放弃这个时期,否则他们的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的数量都无法得到保证.
三、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1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1年中国大陆人均GDP突破1.25万美元,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人均GDP50强已经出炉了,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榜。
根据世界人均GDP发达标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是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超过了该水平,2021年,中国有30座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比2020年增加20座,这意味着中国一年就增加了20座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
人均GDP前三甲城市
状元:鄂尔多斯
2021年是鄂尔多斯市经济腾飞的一年,GDP名义增速达到33.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带动全市GDP总量和人均GDP迅速抬升,2021年鄂尔多斯市实现GDP4715.7亿元,排名全国第57名,人均GDP达到20.9万人民币(3.43万美元),排名从2020年的第四名提升至榜首。
榜眼:克拉玛依
2021年克拉玛依市预计实现GDP1050亿元,202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49.03万人,人均GDP达到21.42万人民币(3.4万美元),2020年克拉玛依市人均GDP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21年人均GDP被同省的鄂尔多斯赶超,退居全国第二名。
探花:无锡
在中国城市GDP前15强中,无锡市是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仅746万,但是创造的经济总量却不低,2021年无锡市实现GDP14003.24亿元,排名全国第14名,所以,无锡市的人均GDP也非常高,人均GDP达到18.77万人民币(2.9万美元),排名全国第三名。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还有: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常州市、珠海市。
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国前十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城市才是真正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
50强城市区域分布
2021年,中国人均GDP50强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和内蒙古等省份。
其中,江苏省入榜城市最多,达到8个,其次是浙江省,有6个城市入榜,而广东、山东、福建、内蒙古各有5个城市入榜。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去年竟然有5个城市入榜人均GDP50强,富裕程度不可小觑,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鄂尔多斯市和排名第二的克拉玛依市均来自内蒙古。
另外,安徽省有3个城市入榜,湖北有2个城市入榜,陕西、云南、辽宁、新疆、河北、甘肃、湖南、江西各有1个城市入榜。
四大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人均GDP排名均进入前十,天津排名第40名,而重庆市是唯一没有进入人均GDP50强的直辖市。
虽然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越发严重,中国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而有些地区的人均GDP却低于3000美元,两者相差十倍,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地区发展不均衡,说明中国城市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2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中,前50强可谓是“佼佼者”。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4座一线城市,依然稳坐“四大天王”的位置。这一次,榆林、太原取代南宁、漳州成为“尖子生”踏入Top50。
其中,在GDP20强城市中,前17位排名与2020年一致。然而,时隔22年福州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拿走了全国20强最后一个名额。
(长春为预估数据,以官方为准)
大局未变谁更出色
按GDP排名分析,全国前十的城市去年GDP总量均已超过1.6万亿元,前六城超过了2万亿元。其中,上海、北京GDP总量突破4万亿元,深圳、广州突破3万亿元,成都、杭州逼近2万亿元。
再从GDP实际增速研究,武汉、合肥、南通、无锡、苏州、成都、东莞等14城增速跑赢全国8.1%的数据。其中,武汉(12.2%)、合肥(9.2%)、南通(8.9%)增速数据排名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GDP“万亿俱乐部”扩容至24城。论横向区位,东部城市有17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论纵向区位,南方有18座,北方仅有6座,南北差距未见缩小。
从城市群来看,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以8座领衔,粤港澳大湾区以4座紧随其后。在头部十大城市中,武汉因疫情影响,2020年已与杭州位置互换。南京取代天津,成为新的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由此看到,今年格局也未曾改变。
新兵过万谁最上进
所谓“万亿俱乐部”,指的是中国大陆全年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万亿俱乐部”迎来扩容,成员从17个增至23个,包括济南、合肥、南通、福州、泉州以及西安。近些年,从这几个城市的成绩单来看,各有喜忧。
提到合肥,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京东方、长鑫、蔚来等龙头企业。这些年用“抢跑”二字概括合肥,一点也不为过。正如足球场上的黑马,驰骋到球门前,才显露胸有成竹的自信,临门一脚直打球门。
这座城市的GDP增量和名义增速,均是6城最高的,连续六年实现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按照这个速度,合肥今年超越济南指日可待。
当然,作为省会的济南并不示弱,以11432.22亿元在6城市中拔得头筹,拿下第18名的席位。近些年,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势必会站在省内“一览众山小”。
根据济南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造济南”,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9.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两年平均2.9、1.7个百分点。
而泉州相比这几个城市,2019年经济距离万亿仅差54亿元。虽然GDP连续22年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福州一直在“穷追不舍”。最终,福州还是抢回了“老大哥”的位置。不过,谁能一直坐稳“大哥”的位置,还真不好说。
福州实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个千亿门槛。其中,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0%、32.5%、63.5%,分别拉动增长0.3、2.7、5.3个百分点。
再看名义GDP增速上,福州同样表现出色,去年前三个季度福州GDP增速均高于泉州。全年13.0%的增速成绩,在6个“新兵”中仅次于合肥。
说实话,南通闯入万亿俱乐部,令人意料之外。2019年距离万亿目标,差着616.5亿的缺口,六个城市中仅高于西安。虽然一口吃不了大胖子,但是持续性小口投喂也相差无几。
令人仰望的是,南通地理位置的优势,进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面临着沿海与内陆两大经济的辐射。论“包工头”,南通是专业的,每4个南通人,就有1人从事建筑业。作为南通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筑业的产值很高。截至去年,建筑业总产值破万亿,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西安是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而且GDP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意味着,九大国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万亿元。前几年,西安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短板,主要集中鄠邑、蓝田、周至三个传统“末位”区县。
经过不断地调整,三区经济总量之和占全市一半左右。但是,三者去年年底突然失速,一方面是突发的疫情,使得按下了“暂停键”,另一方面是发展潜力上的日渐疲软。
无论如何,受去年末疫情影响,整个城市有40余天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西安算是打出了“万亿城市”的.擦边球。
而在当时,东莞GDP达10855.35亿元,成为万亿GDP第24城,超越了西安。据2022年东莞政府报告,2021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1万家,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重大项目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
拒绝一城独大双子星不是梦
“双子星”现象,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这些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的四分之一,核心综合实力旗鼓相当,则说明该城市对所在省份经济十分重要。
比如,广东坐拥广州、深圳,浙江稳拿杭州、宁波,福建的福州、厦门各有所长,山东的济南、青岛你追我赶……
为什么沿海省份双子星“成群结队”,而内陆省份往往“一枝独秀”?
不难发现,随着武汉、成都、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在各大榜单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排行榜中的“新秀”。但是,这些地方几乎都带着省份的身份,而其余地方在榜单中算是个“过客”,真是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甚至,让人很难脱口而出该城市是省内第二大强市。
然而,沿海省份并不一样,往往都是多个“双子星”城市,现在“三子星”城市出现了,福州、泉州、厦门就是三足鼎立。尤其,在南方能轻而易举的说出第二大城市、第三大主力军。有些城市的实力与省会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深圳就是最为典型的“桥头堡”。
“双子星”城市的存在,究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
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间竞争,在吸引人才、产业、资金等方面进行对标,打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使得双方共赢。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在省内形成“城市群”,带动资源要素快速流通,打破行政束缚,对整个区域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以说,双子星城市越多,发展才越平衡。
24座“万亿俱乐部”分布并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流向了特定的区域。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3城市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大的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各大城市2021年经济数据陆续揭晓。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了2021年各大城市GDP数据,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共有54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比上一年多了9个,共有2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加1个。此外,2021包括榆林、潍坊等一些地级市表现十分亮眼。
24城超过万亿,福州首次跻身20强
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这50城可谓是佼佼者。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TOP50城GDP之和为613484亿元,约占全国的53.6%。从入围的门槛来看,今年第50名的是太原,其GDP达5121.6亿元,比去年的门槛提高了519.6亿元,这也是50强城市GDP门槛首次突破5000亿元。
从头部城市来看,今年GDP十强城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前十名的名次都没有变化。
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过了4万亿。其中,上海实现GDP43214.85亿元。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1.7%。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倍、12.2%和7.4%。
北京市实现GDP40269.6亿元。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0%,两年平均增长15.8%。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5倍。
京沪之后,深圳也实现了新突破,GDP首次超过3万亿元,广州、重庆和苏州处于2万亿元梯队。其中,广州仍领先重庆338亿元,继续守住第四位置。
从第11名到第20名的城市来看,位居第12的宁波GDP达到了14594.9亿元,将领先青岛的优势扩大到了459亿元。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对第一财经分析,宁波近年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结合很不错,宁波本身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有很多隐形冠军,在互联网的赋能后,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
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去年经济发展也十分亮眼。2021年,福州20多年来GDP首次超越民营经济大市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一经济大市。同时,福州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中,连升三位,首次跻身到全国20强行列。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分析,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创新中心,福州的数字经济、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好,现代服务业也比较强。比如,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拥有新大陆(000997.SZ)、网龙(00777.HK)、星网锐捷(002396.SZ)等代表性企业。
50强中,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共有24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新晋城市是东莞。改革开放后,随着加工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有“世界工厂”之称。近年来,在一线城市深圳的带动和产业外溢下,东莞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达7400多家。在此次东莞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GDP万亿城市达到4个,与江苏省并列第一。
东莞之后,目前9000亿元梯队暂时空缺,有4个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分别是常州、烟台、唐山和徐州。其中,苏南地区的常州GDP达到8807.6亿元,是最靠近万亿元大关的后备城市。
7000亿梯队的阵容更大,有7个城市目前处于这一梯队,分别是大连、温州、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和潍坊。既有省会城市,也有计划单列市,还有温州和潍坊这两个普通地级市。
表:2021年城市GDP前50(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公布数据整理)
江苏9个浙江7个入围,潍坊、榆林亮眼
从50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共有33个城市,占比约三分之二。中西部地区共有13个,占26%。东北地区共有4个,即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
按省份分布来看,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多,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共有9个城市入围中国城市50强,且这9个城市的GDP全部超过了6000亿元,其中有4个城市超过万亿元,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
江苏之后,同处长三角的第四经济大省浙江共有7个城市入围50强,数量位居第二。其中,杭州继续排名第八,宁波位居第十二,温州位列第三十。
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共有5个城市入围50强。相比之下,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仅有4个城市入围,分别是两个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和两个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广东入围城市少,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有关。由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巨大的差距,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仅广州、深圳和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就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这四个城市之后,第五名的城市惠州与第四名的东莞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50强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8个省会城市以及23个普通地级市。值得注意的是,在23个普通地级市中,有20个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有8个、浙江5个、山东3个、广东2个。
一些普通地级市的表现十分亮眼。其中来自山东的潍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总量由2020年5872.2亿元直接跨过6000亿阶梯,进入到7000亿梯队,达到了7010.6亿元,与副省级城市厦门的差距仅有23亿元。
潍坊这座拥有潍柴、晨鸣、歌尔等众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区域强市,近年来正呈现厚积薄发态势。潍坊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在2017年至2020年山东遴选出的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拥有57家,位列16个地市的第一名。
沿海之外,中西部地区也有3个普通地级市进入50强,比上一年增加一个,新入围者是榆林。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市GDP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陕西省第二。在全国的排名由第57名上升到第46名,上升了11位。
排名的大幅上升,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紧密相关。作为煤炭生产基地,2021年榆林工业总产值首超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5.9%,两年平均增长22.7%。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实际上,不只普通地级市,一些省会城市也因为能源价格的上涨,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由上一年的第56名,上升到第50名。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拥有能源、原材料多的地区,工业利润、经济总量增加较多。当然这些地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