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足球很暴力嘛?中国足球比赛的时候,为什么老是有暴力的动作呢

来源:24直播网

一、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么差,原因在哪里

足球发展到这个水平,要想真正的成为强国,必须要非常专业的青训体系和广泛地人才选拔渠道。可以观察世界上的足球强国,基本上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经济条件很好,人们除了踢职业球员之外还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发展,足球产业发达,如欧洲大多数国家,日本美国等;2,经济条件较差,但是有广泛的足球运动基础,踢球的人非常多,如南美强队,非洲等。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通过踢球并不会有很好地前途,除了踢职业球员之外,球探、教练的需求都不多。相反的,通过高考的途径会找到相对较好地工作。

而现在中国的职业球员都由体校或者球队梯队选拔,这些人基本是放弃文化课程,选择了职业球员的独木桥,风险大,选材范围也不广,与国足的烂成绩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踢球人也越来越少。

看起来是足球问题,其实是人们生活节奏太快,放弃了足球

二、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外部环境

亚洲球队在德国世界杯上被修理得灰头土脸,对于中国足球可不是好消息。个大洲球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表现,会影响到国际足联下届世界杯的名额分配,“亚洲四强”齐刷刷地在打完小组赛后回家,基本决定了下届亚洲(包括澳大利亚)的出线名额将维持在4.5个。看到这个数字,朱家军就已经失败了大半。“亚洲四强”打世界杯不行,但在亚洲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却有绝对实力镇压可能的犯上作乱者。从心理上,中国也属于四强的挑战者,但中国队把出线的希望寄托在没见过大世面的国产教练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更大的错误在于,以为一次次的撞大运,总有被垂着的一天。而事实上,如果不发挥“后发优势”,中国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充当世界杯的看客。

(二)“中庸之道”

中国队上一任主教练阿里·汉凭自己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说出的“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觉,恰恰折射出就是中国人日常为人处世中所体现的“中庸”哲学。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是中国人,一个中国的“社会人”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而,他们踢球时,潜意识里总会体现出中国人的诸多特征,这恰恰就是中国足球的定位,为什么只能走“中国之路”的原因。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历史上为什么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线,最终却无缘出线的情况了。关键时刻“豁不出去,想守又守不住”这恰恰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足球场上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足球民族性”在中国足球上的最好表现,但是足球比赛关键时刻,就必须分出胜负,没有什么中间之路可以选择,“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没有市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症结所在。在球队受到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影响的同时,作为足球管理者,更无法摆脱这种“中庸”之道,因而像中国足协当初作出的诸如“每家俱乐部拥有国脚人数不能超过4人”等一系列决定,何尝又不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义,谁也不得罪。

(三)自大与自卑

多少年以来,单就中国足球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模式而言,我们一直在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东欧等国引进的那一整套体系,虽然这些理论体系在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早已被淘汰,但中国足球却依然未能更新。即便是职业化,十多年来,中国足坛请来了那么多的外籍教练,也依然未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的和适合新形势下提高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历史大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人骨子里一方面比较自卑,另一方面又比较自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但同时又始终强调“中国人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而且最难以容忍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行,或者受挫心理极强。

(四)没有团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个人思维方式而不是团队思维方式。站在中国媒体的角度,报道的恰恰是最典型的个人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一场比赛取胜之后,我们总是把进球者描述成一个英雄,一旦失利,总要找一个“替罪羊”。球迷在这种思维导向下,怎么可能有团队思维方式?

中田英寿作为近年来日本足坛崛起的标志性人物,在日本球迷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中田英寿代表日本国家队出场次数并不多,这其中必然有在海外效力的缘故,但两任日本主教练特鲁西埃和济科都曾公开批评过中田英寿,批评他在场上太“独”,不注重与队友配合,而且不少队友也抱怨中田英寿在场上的表现,也正因为此,特鲁西埃和济科在指挥球队参加比赛时,经常弃用中田英寿,但日本媒体和球迷很少出现类似我国的情况(在我国,不让大牌上,教练就下课!),这或许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吧。

(五)没有层次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脏、乱、差始终是我们想要解决但未能做到的。从整个社会来看,走后门和找熟人等一系列情况更是司空见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守规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场上,作为社会人的足球运动员,又怎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中国球员没有层次感,位置感。从我们自身来看,是我们从小的基础训练有问题,教练教的不好,但是又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没有规矩的具体体现呢?

(六)不敢负责

责任两字好沉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人去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平时最顾忌或者最害怕的就是承担责任,每每遇到争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自己常常也说的一句话是:“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最终的情况往往是无人负责,因此就产生了“替罪羊”。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推行“问责制”。

在中国,有个普遍现象,年龄小的队员在一起踢球时,他们很大胆,敢于作动作,也敢于在比赛中尽情发挥,即使是丢了球之后也愿意积极回抢。可当他们回到国家队后就不敢再像青年队训练和比赛时一样了,他们在比赛中总有些担心,究其原因,就是队员因为害怕在场上承担责任,拿球后总想尽快处理掉。而这个所谓处理掉,常常是漫无目的,恐怕球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七)要面子

人们常用“死要面子活受罪”来形容有些中国人。

足球圈这么大,不管是哪个教练或者哪位运动员,绝对不能承认自己不如对手,否则就要面子全无。因此,当球队输球的时候,队员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教练更是有诸多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承认对方教练员的水平比自己高。

外籍教练到中国执教的有很多,不管是听老外讲课亦或是在场上直接教授,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外说的那些东西我们全懂,没什么新鲜的。”因此“老外”在中国足坛永远都是不过尔尔。深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八)太在意外界说法

中国球员对球场内的事情考虑的不多,而更乐意谈论场外的事情,就像2004年11月7日中港之战中,中国队究竟要打进香港多少个球才能获得出线权?不少球员连这个最起码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在比赛中去主动争取呢?

多少年来,中国人活着其实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着,因而活得特别累。尽管嘴上可以经常挂着“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甚为看重。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说法,常常无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队员也一样,根本就无法去改变它。但是,队员们却可以在场上改变形势,而且有这样的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去努力把握住场上的形势,争取赢球呢?

(九)不敢说话

沈祥福曾这样说过:“我从组建国青队开始就一直在告诫队员,到了球场上,大家一定要叫喊出来,只有这样,大家的行动才能统一。可等到这支队伍解散了,队员在场上依然不会叫喊。”在2000年初组建国青队时,沈祥福曾安排后来淡出球队的梁明和杜威一起担任中后卫,但两人在训练和比赛中居然撞到了一起,而且还是多次出现。训练中尚且如此,一旦在比赛中出现这一情况就将是致命的。

显然,队员在场上不会叫喊或者说是不敢叫喊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还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再强调“明哲保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提“与世无争”了,但“多听少”仍是当今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所谓“言多必失”嘛,而且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当然,中国球足在场上不会说话、不敢说话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这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国家队中,老国脚可以“数落”年轻国脚,而年轻国脚甚至不敢吭气。在赛场上,年纪小的球员如何敢叫喊“老大哥”?

(十)中国足球看热闹的多

一个中国就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而且有13亿人口。仅在荷兰1500万人口中踢球的就有12万人,在德国8000万人口中有61万人踢球。中国相当于多少个荷兰,多少个德国?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你很容易就能见到一个足球场,而且相隔不远,很快就能见到第二个球场。不管到哪里,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人,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么多小孩子究竟在干什么?那么多城市为什么连一块像样的足球场都找不出来?可在中国就很少能见到的场景。

迄今为止,13亿中国人中,真正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有多少呢?根据《1996年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文件》透露的数字,1996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仅为7675人,其中职业、半职业球员有1037人,占注册球员的13.75%,也就是说,每8名球员中就要产生一名职业球员!而到2003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也只有13000多人。

欧洲足球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足球水平的高低与人口多寡无关,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是“足球人口”的多少,而不仅是总人口。足球人口(即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数)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的足球开展基础越广泛,这也就为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为足球人口多,无疑会为选拔人才和人才流动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便于展开竞争。

但遗憾的是,中国足球却是旁观者,看热闹的人居多,真正踢球的人很少。于是,由于踢球者少,真正理解足球,从足球内涵出发去谈论足球的人就很少。虽然没有“足球思想”,缺少“足球文化”,但起哄者却是络绎不绝,中国的足球水平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十一)拜金主义

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后,以苏永舜等为代表的众多老教练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的运动员钱多了,腰包鼓起来了,但吃苦精神太差了,无论是训练还是自我约束力,根本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运动员相比,他们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呼吁“不要惯坏了足球运动员”。众多在中国执教过的外籍教练在离开时均忠告说“如果中国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素质不提高,光想着钱,中国足球水平永远上不去!更有人数年前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连钱都不管用了,中国足球还怎么踢?”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反思沈祥福率领的国奥无缘雅典奥运会,总结中国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时,就提出了“拜金足球”的问题。

但是,“拜金”问题似乎并不仅仅是足球界内的问题,恐怕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更多时候,要求中国球员像生活在“真空”里那样不考虑收入问题,恐怕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足球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比起许多歪门邪道的挣钱法,中国球员还是干净的。但是像“赌球”之类的“黑色收入”确实可以彻底毁了中国足球。

三、中国足球比赛的时候,为什么老是有暴力的动作呢

中国男足,最近很多年的成绩简直不忍直视,甚至已经沦为亚洲三流,在世界范围内更是毫无竞争力。但是,中国足球的大爷们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赛场上的犯规更是层出不穷,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技术不规范,水平不达标

在当今世界足坛,传控足球早已成为主流,各种眼花缭乱的传球和过人令球迷看了直呼过瘾,比如巅峰时期的巴萨,比如现在瓜迪奥拉帐下的曼城。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技术高超”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如果技术不规范水平不达标,就不可能踢出漂亮的足球。

比如,中国男足。一脚停球十米远,一记射门打飞机,一次过人自己倒,这就是国足的现状。显然,当球员的技术无法保证将球控在脚下时,自己只能不停的防守。更糟糕的是,当皮球频繁地被对手抢走时,自己的情绪必然会变得不稳定,一些防守动作就会变形,进而演化成暴力动作的犯规。

第二、不把踢球当工作,不职业

中国足球职业吗?单单只是频繁的暴力犯规,就证明了中国足球的不职业。在中国足坛,虽然踢球已经为球员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他们还没有真正地把踢球当成一份工作。或者说,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踢球是工作,对手踢球不是工作,所以他们从来不在话砸掉别人的饭碗。

第三、中国裁判水平参差不齐,控场能力差

在足球场上,球员出现暴力动作,绝大部分都是报复性犯规。那么报复性犯规从何而来呢?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名球员出现犯规动作,如果当值裁判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犯规进行惩罚,就不会产生报复性犯规。但是,在中国足坛,由于裁判的水平问题,报复性犯规层出不穷!

四、中国足球再现暴力冲突,如何杜绝球场暴力

社区足球比赛出现暴力冲突,一名球员不满判罚,从背后用力掌掴裁判。从视频来看,事情源头在于橙色队服球员放铲红色队服的球员,裁判认为橙队球员属于恶意犯规,直接将其红牌罚下。裁判这个判罚让橙队非常不满,认为之前红队球员也有恶意犯规行为,为何主裁判非盯住他们不放。

中国足球再现暴力冲突,如何杜绝球场暴力?

随后义愤填膺的橙色球员,就从背后掌掴裁判,裁判也随之昏倒躺在了地上。很多球迷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都觉得在中国当一个裁判太难了。即使是执法社区足球比赛,稍有不慎就会被球员质疑判罚厚此薄彼,从而遭到言语辱骂甚至掌掴殴打。

另外这些参加社区比赛的球员,本应该是抱着享受足球的态度来参赛,为何要在场上用暴力犯规刷存在感。踢过野球的球迷都知道,一般在野球场上组队约对手,都是特别谨慎的事情。像完全不熟悉的对手,没有队敢轻易约出来踢比赛。

因为万一对手是一个喜欢暴力犯规的球队,那么自家球员就得面临受伤甚至被铲废的风险。所以中国足球要想真正提高,肯定是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像社区足球赛这样的民间赛事,中国足协都应该派出专业人士去督战,帮助赛事运营方,更好地将比赛进行下去。像社区足球比赛出现球员掌掴裁判的行为,等于是给中国足协脸上抹黑。

中国足协应该对这样的行为零容忍,就如同球迷所说裁判即使有再大的失误,也不该被球员打脸。如果中国足协对于这样的负面新闻一直采取漠然态度,不及时作出处罚。那么以后有哪位裁判还敢来社区比赛执法?希望中国足协给被掌掴的裁判一个公平的处理结果,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再受到损害。同时球迷希望裁判也要提升业务水平,争取在比赛中做到一碗水端平。


24直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