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中国男足国脚张玉宁的近况
1999年到2003年,是张玉宁最火的时候。当时足球界资深人士是这样评价他的:“那个10号,他踢的是艺术足球”(上海中远主帅勒鲁瓦),“张玉宁是中国最好的前锋”(李章洙),“给我张玉宁,我也能拿冠军”(陕西国力主帅卡洛斯)。当时,球迷们给张玉宁起了许多绰号:老黑、吕布、玉面杀手,但叫得最多的是“中国足坛第一酷哥”。其实张玉宁并非完全符合“帅气”标准,但一个“酷”字就足以令当时的女性球迷们神魂颠倒。所谓越冷酷越神秘,正是这个“酷”字带来的超高人气,让制片与导演们选中了他。拍电影,拍广告,拍MV。当时与他合作的娱乐圈人士都认为张玉宁的气质、外型具备了吃娱乐饭的先天条件,然而张玉宁在这个圈里并没能走多远。
大话筒
张玉宁这个名字已经很少出现在媒体上了,不踢球的张玉宁会凭借他的外表向演艺圈发展吗?昨日,记者拨通了张玉宁的电话。
《竞周刊》:2001年,你参加过《乌龙闯情关》的拍摄,当时是什么感受?
张玉宁:没啥,就是玩吧。
《竞周刊》:你对拍戏感兴趣吗?
张玉宁:这话问得,太不职业了。
《竞周刊》:那应该怎么问呢?
张玉宁(笑):应该是如果有机会,你还会拍戏吗?
《竞周刊》:那如果有机会,你还会拍戏吗?
张玉宁:有机会再说吧。
《竞周刊》:如果要进军娱乐圈,需要炒作的,你看田亮……
张玉宁:我不认识田亮。
《竞周刊》:其实你的形象挺适合进军娱乐圈的。
张玉宁:是吗?适不适合得看制片人、看导演怎么说,别人说都没用。
《竞周刊》:你已经很长时间没在媒体露面了,网上很多球迷都在问你的近况,方便透露一下吗?
张玉宁:我目前在国内,已经很久不踢球了,其他的不方便说。
大奖牌
1998年获甲B联赛最佳射手
1999年代表辽宁队获甲A联赛亚军
2002年代表辽宁队获足协杯亚军
大电影
2001年,张玉宁参加了《乌龙闯情关》拍摄,在戏中扮演守城军袁方。台词只有4句,然后就“为主捐躯”。
大嗓门
2003年张玉宁还很火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你最喜欢的周星驰在上海拍戏,如果他找你拍戏,你会接受吗?”张玉宁说:“得看我有没有时间,还是要以训练比赛为主,如果我不踢球,也不会有人找我拍戏了。”那时的张玉宁就意识到了足球是他的立足之本,没有足球,他只是普通人。6年后,事实不幸被他言中。
二、中国男足能战胜乌兹别克斯坦吗
友谊赛 2007-11-17乌兹别克 0-0中
亚洲杯 2007-07-18乌兹别克[中] 3-0中国
友谊赛 2007-03-27中国 3-1乌兹别克
以上是中乌两国历史交战记录。对比:两队历史交战记录过于久远,无从考证。
停赛中国:11(前)曲波乌兹别克:无
伤兵中国:4(后)赵鹏乌兹别克:无
以上是中乌两国伤停情况。对比:中国不利。
出线形式:
中国2:0以上战胜乌兹别克,中国出线;乌兹别克打平即可出现。若中国3:1战胜乌兹别克,两队携手出现。(以上条件达到,卡塔尔100:0战胜科威特也无法出线!)
总结:中国难敌乌兹别克
周一凌晨,亚洲杯将展开A组最后一轮争夺,2战全胜的乌兹别克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中立场迎战中国,次轮表现令人大失所望的中国面对实力更胜一筹的乌兹别克确实难寄厚望。
虽然首轮在人多打人少的情况下击败科威特喜获开门红,不过依然难掩中国失误太多与缺乏核心等诸多问题。中国次轮面对非胜不可的东道主卡塔尔,赛前的变阵简直犹如自乱阵脚,面对东道主的强大压力中国阵中球员场上显得束手无策,中场线组织杂乱无章。中国领队高洪波令人费解的换人令到球队在最后20分钟少打1人犹如自断双臂,中国最终落败可谓在所难免。而且赛前寄予厚望的年轻中场线核心邓卓翔除了首仗攻入1记罚球之外,其馀时间其表现乏善可陈。此番面对实力强劲的乌兹别克要在赢2球才能确保出线的情况下,中国恐怕会难逃出局的厄运。阵容方面,上仗受伤的后卫赵鹏今仗将难以披甲,而前锋曲波则因为累积黄牌满额被罚停赛。
一向在亚洲杯表现都相当一般的乌兹别克在今届亚洲杯揭幕战便轻松击败东道主卡塔尔,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而且上轮凭藉锋线老将沙斯基克的关键入球再挫科威特后,球队已经将出线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只要乌兹别克今仗能够顺利获得1分便可确保以A组首名出线,而且在上届亚洲杯当中,正是乌兹别克在分组赛大胜中国,从而令到对手出局。此番再次面对实力稍逊一筹的中国,不妨看好乌兹别克以全胜姿态出线。
虽然我不希望中国回家,但我无法改变中国队的命运。
三、同属中国足球,为何女足比男足要争气
男足和女足的强烈反差,引发大家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男足到底差在哪儿?你说球员不行吧,那就换球员,还不惜花天价引进归化球员;教练不行吧,那换教练,从里皮、斯科拉里,到卡佩罗、希丁克,请过多少个国际大牌教练了;甚至足协主席都换过多少轮了,为啥还是不行?
万维钢老师有个观点,他认为,问题不是出在个人,而是出在青少年足球的培训体系上。中国没有按照现代足球打法,来打造一套科学的青训系统。万维钢老师的观点有道理,这能解释中国男足为什么挤不进亚洲一流强队,不过,好像无法解释中国男足处于亚洲三流、世界末流的水平。毕竟,连伊拉克都排在中国男足前面,总不能说伊拉克的青训系统比中国更好吧。
男足的职业联赛再僵化,好歹也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而女足没法依靠市场养活,花的是国家财政的钱。
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关于中国男足的新理论:他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巨量的人口规模,其实是不利于联赛制足球运动的发展的?
毕竟联赛制比赛制度决定了每个联赛容纳的球队数量是固定的,一般就是16~20支球队。
世界上那些最成功的职业联赛,对应的人口规模基本上是在5000万~1亿的区间。比如,德甲对应的德国人口是8200万,英超对应的英国人口是6600万,平均下来,是从每250万~500万人口中选拔一支球队。
再来看中超,也是16支球队,但对应了14亿人口,算下来,是从8000万人口中选拔出一支球队。有人会说,人口基数大,更有利于选拔出天才球员。但是,发现天才球员的几率并不直接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足球职业运动员的数量;而足球职业运动员的数量,取决于足球运动的参与率。
要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投入的时间多钱非常多,肯定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的。人口基数越大,运动员能踢进顶级联赛的几率就越低。这也就意味着,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投资风险越大,愿意让自家孩子选择这条路的人也就越少。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当总人口规模超过了5000万~1亿这个最佳区间以后,人口规模越大,选择成为足球职业运动员的青少年就会越少。这就是赵燕菁教授所说的“规模的诅咒”。
那怎么克服这个“诅咒”?教授确实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联赛扩容。模仿美国NBA东西部联赛的做法,把中超改为多个区域联赛+总决赛的方式。要注意,这种赛制和甲级、乙级、丙级联赛的分类方法不同,各个区域联赛平起平坐,都是顶级赛事。每个区域联赛,都可以拥有16~20支球队。这就相当于是给联赛扩容了,有更多的球员能够参加顶级比赛,从而提高中国足球运动的参与率。
以上,就是赵燕菁教授提出的中国足球与“规模诅咒”的猜想。这只是一个开脑洞的猜想,是对中国足球的众多解释之一,但不能够解释中国足球的所有问题。不过,赵燕菁教授的这个思考视角很特别,也是值得参考的一种可能。
总之,回到正题,并不是中国女足比男足强,把女足和男足比较,是一个认知错误。女足和男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项目,根本就没有可比性,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应该归同一个部门管。而事实是中国女足远远不如中国男足。
类似的认知错误还有把盲人足球、残奥会足球跟男足比。其实把足球跟跳水、包括乒乓球相提并论,都是认知错误。我们唯一要知道的就是:在中国足球的不断磨合中,肯定是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