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足球历史上曾出过一个球王***谁知道啊
李惠堂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
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
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
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四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
居住。由于刻苦锻炼,使他的身体日见壮实,脚力过人。十岁左右,他返回香港,和后来一起成为足坛名
将结下了“足球缘”,十七岁便成为香港南华队的一名队员。到二十岁那年,他到了上海。由于李惠堂球
艺出众,二十二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在上海组织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万
国足球赛”在上海举行时,24岁的李惠堂被评为最佳明星,“球王”因此而得名。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
首屈一指的著名中锋。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誉冠足坛。他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往往使守门员反应不及而
目送球儿直飞网底。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
以11比0大胜。在此役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运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
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
下。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原作亡国奴,遂于1941年以借名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与家乡同人
组建五华足球队。1942年,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比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集香港甲
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
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
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李惠堂41岁“挂靴”退
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国家
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
高的威望。1976年在得意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据统计他
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以及球王贝利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四大巨星。
李惠堂(1905-1979)
“亚洲球王”李惠堂祖籍广东五华,1905年出生于香港,身高1.80米,司职前锋。他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天资聪颖,求学与训练两不误。1921年考入开展足球运动甚广的皇仁书院。1922年入选南华足球队甲组,开始足球生涯。
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后被评为“亚洲球王”而名扬海内外。1936年,作为中国队队长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足球赛。
1925年,加入上海乐群足球队,1926年在上海组建中华足球队并任队长,同年率队参加上海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史考托杯足球赛,击败由外国人组成的腊克斯队,首开华人足球队战胜外国人球队的纪录。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任队长。
1936年当选为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1937年左胫骨被踢成骨折。1938年重返球场参加为抗日救灾举行的义赛。1941年拒绝为日伪表演而从香港返回广东家乡。
李惠堂技术全面,球艺十分精湛,奔跑快速,身材高大,在球场上犹如鹤立鸡群。传球意识一流,头球摆渡、短传与长传都非常到位。控球出色,盘球过人轻而易举,善于强行突破。射门的功夫深厚,起脚快,脚法好,脚头硬,更有依人卧射的绝招。在其25年的足球生涯中,共入1260个球。
1947年后从事教练、裁判员工作。1948年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2届、第3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中国在世界足坛获得最高职务者的人。
李惠堂学识不浅,著有《球圃菜根录》、《足球经》、《足球规律诠释》、《足球登龙术》、《我与足球》等。
二、99年那支中国女足的主力阵容
队员:
1、韩文霞:出生于1976年8月23日韩文霞,12岁进入少体校,在观看比她大5岁的韩文海守门时,她对门将这一位置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步上了与堂兄相同的道路。作为守门员,韩文霞身材高大、控制高空球的能力强。
2、王丽平:出生于1973.11.12,瘦小的身材,掩饰不了内心中的万千豪情;内向的个性,遮盖不了灵魂中的腾腾杀气。她是当之无愧的右路女王,技术依旧,青春尤在,年过三十的王丽平还会为中国队撑起一片边路的天空。
3、范运杰:女,1972年4月29日出生在河南省,已退役的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198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女子足球队练习踢足球,教练是王建群。1988年12月入河南省女子足球队,教练是康华国。
4、满艳玲:1972年出生,足球运动员。
5、谢慧琳:女,1975年1月17日出生,籍贯上海,身高1.73米,体重65公斤,中国女足右边后卫,5号球衣。
6、赵利红:广东英德人。1992年首次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队。曾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100场以上。绰号"阿猫"的赵利红善于从左路突破传中,速度快,奔跑能力强。
7、张欧影:女,曾代表中国女足获得1998年曼谷亚运会冠军、1999年世界杯亚军、1999年亚洲杯冠军等多项荣誉。
8、金嫣:原来是北京队的中卫,改打中锋后一鸣惊人,在前锋线上屡有斩获,成为“亚洲第一高中锋”。
9、孙雯:上海人,中国著名女子足球运动员。世界足球小姐,曾效力于上海SVA女足俱乐部和美国女足大联盟(WUSA)的亚特兰大撞击队。
10、刘爱玲:女,汉族,湖北十堰人,1967年5月2日出生于湖北东风公司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20岁进入中国女子国家足球队,与中国女足一道出征140多场比赛,是国家队出场最多的主力球员之一。
11、浦玮:上海女足名将,身体条件突出,奔跑能力强、有一定的控球能力,在场上颇具大将风度。多次进出国家队,为北京奥运会上一员老将。2014年2月15日,浦玮宣布正式退役,留下了3届世界杯、3届奥运会,219次国家队出场记录。
12、温丽蓉:温莉蓉是当年中国女足辉煌时候的主力队员。
13、刘英:是原中国女子足球队的一名队员。
14、白洁:广州军区体育工作队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先后代表解放军队和国家队参加全运会、亚运会、亚洲杯、世界杯、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共30余场次,两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
15、邱海燕:是原中国女子足球队的一名队员。
16、樊春玲:足球运动员。95年入选国家队,曾带领女子足球队夺得1995、1997年亚洲杯冠军, 1998年夺得曼谷亚运会冠军,1999年夺得世界杯亚军。
17、朱静:山东女足球员,曾入选99年女足世界杯国家队。
18、高红:江苏泰兴人,她是中国球迷非常熟悉的队员,她是中国队的核心。
19、高宏霞:是原中国女子足球队的一名队员。
20、王静霞:不是个安分的后卫,时常助攻到前场,冷静的头脑,细腻的技术,使她的助攻很有威胁,但国际大赛经验较少,还需磨练。
扩展资料:
1999年女足世界杯,中国队在孙雯、刘爱玲的率领下,以五连胜战绩破天荒杀入决赛。与美国队的决赛,双方在120分钟时间内互交白卷,最终中国队点球大战4:5不敌对手,与冠军失之交臂。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女足被冠以“铿锵玫瑰”的称号,孙雯为代表的黄金一代,在无数国人心中立起英雄般的伟岸形象。
中国女足的第一次辉煌,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创造的。但是真正将中国女足推向事业巅峰的,是1999年的美国世界杯。对于中国女足这个集体、对于中国的女足运动,1999年世界杯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女足在1999年世界杯上的巨大胜利,不是偶然的。无论是先前两届世界杯,还是亚特兰大奥运会,都为铿锵玫瑰在1999年的绚丽绽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夺得世界亚军的中国女足就此确立了在世界女子足坛一流强队的地位。奥运会后,马元安将一大批中生代球员,如王丽萍、范运杰、白洁、刘英等人推上主力位置,逐渐打造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中国女足。
尽管未能夺得美国世界杯冠军,但孙雯、高红、温丽蓉、刘爱玲、赵利红、王丽萍、金嫣等7名中国女足队员入选这届世界杯的最佳阵容,足以体现中国女足的巨大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9年美国女足世界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文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丽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运杰
三、中国足球史上最厉害的球员
名气最大的是李惠堂
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带球技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
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 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远征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轰动了整个澳州。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20年代的上海,足球命运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里。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
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国人民出了气,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怒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钻进网窝。还有一次与西人联队对阵,他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马休斯、贝利和马拉多纳相媲美。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靖系桨亓帧5捎谝宦氛髡剑蛟币哑1共豢埃桨略嘶岜热保?比2负于英格兰队,首轮即遭淘汰。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