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足球弱势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足球联赛的公信力为什么每况愈下呢?从表象上看,是中国足球的战绩不佳所导致,但从实质看:伪职业化才是中国足球联赛的最大毒瘤。职业足球联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产业。放眼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外国联赛当数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本国GDP的10%都与足球产业有关。职业足球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按市场规律扎扎实实推进职业联赛。但客观的讲: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一、联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带有很强的计划行政色彩。“以联赛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现阶段,足协作为联赛的组织管理者,与各俱乐部之间尚未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管理制度,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均比较欠缺。足协在中超赛制、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俱乐部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前不久关于中超南北分区的闹剧,不管是否由足协提出,但涉及到中超赛制等重大问题,俱乐部应该有发言的权利。但事先显然俱乐部对此一无所知。关于升降级的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曾经采纳过俱乐部的意见呢?至于利益分配:无非是广告经营、电视转播、门票等三方面。但由于观众重视程度不高,对俱乐部而言:门票收入其实连场地租金都不够。广告经营、电视转播这两大块经营权又牢牢的由足协把握。俱乐部的经营自主权非常有限。但这些现象说到底是与职业足球发展背道而弛的。频频的联赛为国家队、国奥队让步的措施目光是短浅的,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事实证明:鱼儿确实快跑光了。中国足球这几年的成绩的确可以用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来形容了。“以联赛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改变中国足球联赛运转机制弊端的措施在我看来一是成立职业联盟。足协关于职业联赛的总结报告不仅要面向总局,更要面向职业联盟。有关联赛赛制、利益分配等重大决策必须经职业联盟同意。说到底足协与职业联盟的关系就应该是总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足协可以有相当大的联赛管理权利,但必须首要考虑足球投资者的利益。在各俱乐部的利益分配上:可按照各俱乐部的比赛成绩、体育道德与公平竞争、球市与市场开发、为国字号输送人才比例等多方面进行权衡。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政策,第二在现阶段行业自身杜绝联赛腐败的法律基础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司法必须介入。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对联赛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加大打击力度。二、俱乐部市场经营开发能力普遍不强,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俱乐部经营理念、经营人才、经验都比较匮乏,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俱乐部亏多赢少,这与本身的经营自主权非常有限有一定的关系。但关键是缺乏市场经营与开发中的创新意识,习惯于照搬足球先进国家的经验与模式,没有注重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俱乐部观念落后,对市场规律对俱乐部发展的指导作用重视不够,甚至关键时候依靠的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没能将弘扬球迷文化与开展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球迷既是足球文化的主体,也是足球经济产业中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球迷的消费就是俱乐部非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俱乐部对球迷的消费行为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和规范。球迷多元化的消费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同时,青少年培养体制还很不完善。除山东鲁能外,多数俱乐部对后备梯队培养不够重视。许多俱乐部二、三线队员在联赛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为了追求比赛成绩,宁可花大钱让过气的欧美二、三流的外援上场,也不敢让有朝气的年轻队员上场一博。俱乐部后备梯队的日常管理训练不够规范、教练员自身素质偏低,多由退役的运动员构成,缺乏先进的足球理念。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本身就是对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的无视。尽管我们所谓的职业联赛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但俱乐部的市场经营开发对足球投资者而言恐怕还是全新的课题。前几年职业联赛的火暴实际就是烧钱的结果。现在之所以冷清了许多,尽管与中国足球每况愈下的战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从实质看,关键还是足球投资人回报过低、入不敷出。现阶段,投资者想到的最多的恐怕还是依靠成绩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但冠军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本地域球队的话,除了冠军,我们还记得谁呢?对于企业来讲,投资足球如果不考虑回报的话,这样的广告策略代价太大了,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大多数俱乐部不能在市场开发方面取得成效、无法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的话,即使中国足球成绩有一定提高,那么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注定是失败的。三、没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竞赛环境。回顾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十几年的短暂历史,假球、黑哨、赌球等一些非正常的现象严重侵蚀了职业联赛的肌体。缺乏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竞赛环境也导致一部分足球投资者退出联赛。其间发生的林林总总不必一一道来球迷也都清楚。在前文呼吁司法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但就其行业内部而言一要杜绝派系,二建议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退出足球联赛。至于派系,04年因国安罢赛而引发的七家俱乐部所谓革命就是派系的现形。实德前几年横行江湖,派系功不可没。现在看明目张胆的派系好象没有了,但实质性的派系有没有?怎样从制度上根本上杜绝派系现象?依然任重道远。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投资足球联赛?从本质上讲我不赞成也不反对。但对于垄断性的国企投资足球联赛,我认为不妥当。首先,这样的企业效益处于绝对的优势、财大气粗。相比其他俱乐部而言几乎不用考虑太多的成本,其他俱乐部花钱是自己出腰包,而垄断性的国企投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一掷千金。这样与其他俱乐部就形成了一个不公平的投入对比。一个球星的年薪几百万,几乎可以顶得上一般球队全体队员的收入。不仅将足协的限薪令当为儿戏,就中国足球水平而言,也大大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其次,国有企业对足球俱乐部的管理是高薪低效的。外行领导内行在国内还可以勉强支撑,但在洲际大赛中则相形见拙。同时,过高的薪水也往往让球员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要求不严格、训练不刻苦、比赛没拼劲等弊端显露无遗。关键时刻顶不住压力,习惯性的崩溃不是人太傻,而是钱太多
二、我国国足成绩不如篮球的原因是什么
引言:说起来足球运动有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觉得自己是足球迷,但是中国的球迷却不喜欢中国的球队,觉得国足的成绩实在是太差了。而且明明都是球类运动,为什么篮球的成绩比足球的成绩好那么多呢?所以说就有很多人感觉到非常的奇怪,为什么我国国足的成绩是不如篮球的成绩呢?
一、国足起步较晚足球是一个团体类运动,而且足球非常需要体能,一般情况之下,很多国家的足球培养都是从小孩子开始的。但是足球进入我国并且受到重视的时候,相比于篮球来说是要晚很多的,所以说足球的起步较晚。再加上足球它的培养又要比篮球体现一些,所以说相比于篮球来说,我国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发觉远远比不上篮球。而且在我国篮球的技术要比足球好一些,很多高中的男孩子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是不太喜欢踢足球。可能是有一些人觉得打篮球就会长得高一些,踢足球就不容易长高,所以说导致了喜欢踢足球的人,仍然没有喜欢打篮球的人多。
二、足球的组织架构其实相比于篮球来说,足球的组织架构就要更复杂一些,而且投入就要更多一些。比如说外国那些足球强国,就会发现经常会有很多优秀的俱乐部,而且俱乐部会就从小孩子里面开始挑选优秀的足球人员。可是一个俱乐部的成立是需要精神的传承的,而且也是需要金钱的。但是我国的足球俱乐部就经常会出现贪污腐败管理不当的情况。
三、足球对体能的训练和战术的要求高其实要知道很多亚洲国家的足球并不是很好的,主要就是因为一些足球强国的优势已经太明显了。所以说很多足球方面的战术以及训练都不能达到国外的水平,那么很容易在国际性的比赛中出现失误。
三、国内人在足球上比较弱,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自己小孩也在踢球,我有的时候也在反思,其实还是出在教育上面,我们的教育一直是讲规矩,做事要有板有眼,然而足球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导致我们的球员在场上看着非常的呆,配合都是按套路来的,一旦不是这个路子了,就不会踢了!就像董路说的,我们的球员在接受训练的时候,只有传和接,没有插!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往往场上能进球就是那一下插,打阵地战也是突然的插,改变节奏才能进球,所以一直以来有一种感觉,我们踢弱队感觉没内容,还是长传冲吊,就是我们的球员不会插,导致打弱队在中路也不能把优势化作进球!
而现在国家队的教练李铁,还是在继续老路,其实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没有一点进步意义,就是赢了几场弱队,还是原地踏步,应该我们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未来的足球框架,如果我们坚持走进攻传控路线,十年以后肯定能赶超日本,但是我们又急功近利,为了所谓的那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不敢推倒重来,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继续在歪路上越走越远!现在已经没有资格说我们足球储备人员不够了,就大中城市,这几年踢足球的小孩至少几百上千倍的增长,但是我想说的是,国家队的框架定了吗?足球永远是进攻的游戏,防守只是弱队的无奈选择!回归小快灵,才是中国足球的出路。
总之不是中国踢球不行,而是从小选拔球员和教练的问题,中国教练本身技术,意识就不怎么样,带的队员怎么能行?以前走后门进职业队,现在是掏钱进职业队选拔球员面太窄,建议组织各省市区域的学生足球联赛,和全国中学生,大学生联赛,才能给俱乐部提供更多的考察到天才优秀人才,看中国球员普遍技术粗糙,意识也是一根筋,踢球教条,为何大赛时有的球员技术走样,停球闹笑话,原本他们技术就欠缺,碰到强队,心里发怵,动作就像业余球员,这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