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男足部队化,国足还有救吗
中国男足部队化,国足还是冲不出亚洲!必须尊重足球发展规律和足球文化,不是让足球仅仅是一份工作!中国男足部队化,有多重含义,是进行军事化管理,还是从部队中招收球员,抑或是重新在部队中组建球队呢。军事化训练有其可取之处
高彦明提议中国男足部队化
全国政协委员高彦明提议:“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对中国足球国家队进行“部队制”管理,对于违纪的球员,应给予一定的处罚!”这里讲的是用“部队制”管理,而不是“部队化”。支持用部队制的模式来管理国足,绝对不能一刀切地将中国男足部队化!毕竟,中国男足是去参加比赛不是去真正的打仗!足球,还是得交给市场去管理!
米卢“:态度决定一切!”中国男足部队化,国足还是冲不出亚洲!必须尊重足球发展规律和足球文化,不能让足球仅仅是一份工作!中国球迷:“不求场场争胜,只求虽败犹荣!”就这么简单!按照巩汉林的说法也行:“政府应对劳动模范制度改革,要让大家感觉到,劳动模范是有价值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对在球场上态度端正、尽心尽力的球员给予表扬,对于不努力的球员就应该处罚!
军事化训练有其可取之处,但国家不可能让中国男足部队化
从锻炼意志品质方面来看,军事化训练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训练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训练。三从一大的训练精神是好的,在职业化改革之前,大多数甲级队每天训练在8小时左右,但是在亚洲足球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如果还用一天一个万米跑来训练,恐怕我们还是在低水平徘徊。
从部队中招收球员,这种可能性就更低了。目前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大多数人从学龄前就开始接触足球了,所以即使部队中有少数人接受过足球训练,被目前的足球环境所淘汰是大概率事件。德国的足球人口非常多,德国足坛就有很多参加工作后坚持训练,步入职业足球,最终大器晚成的例子,而我们国家的足球人口本来就少,这种遗珠存在的可能性极低。
至于在部队中重新组建球队,现行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部队足球队曾经撑起了中国足球的半壁江山,像八一队、沉阳部队队、昆明部队队、广州部队队、北京部队队……部队球队不能引进外援,是八一队最后降级甚至消亡的原因之一。此外,军队体育改革,将军队的体育训练集中在和军事体育相关的项目上,所以像足球这样的群众性体育项目被裁撤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像八一篮球队、八一排球队也都被解散了。
部队化管理,会让球员的纪律性强,意志品质好,但是笔者认为,足球场上起决定因素的还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即使球员的精神意志能力再强,没有技战术能力作为依托,再强的意志也只能成为宫中楼阁。不可否认,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我们的解放军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对于军人来说,足球充其量就是锻炼身体和意志的一种娱乐方式!因此,国家不可能让中国男足部队化!
二、中国男足为什么人人喊打他们真有网友说的那么不行吗
中国男足确实不行,因为他们一直都踢的很烂。
足球文化不好中国人认为踢球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工作,孩子以后应该找个体面的工作而不是踢球,所以足球氛围不好,群众基础差,足球人口少,缺乏专业的球场基础设施。
青训系统不管用足球训练成本太高,这是有钱人家孩子的游戏,而穷人家的孩子根本负担不起培训费。比如张玉宁,就是他爸用钱堆出来的!现在各俱乐部都有自己的梯队,真正好的青训不多。而大学联赛、高中联赛、少年联赛等等校园足球体系几乎为零,孩子们都在学文化课,不愿意练习足球。
没有意志很多球迷吐槽男足,不想上进。他们拿着高薪不努力,自律性差,不上进。这些都是高薪太容易拿到造成的。武磊虽然在西班牙是替补,但他能放弃国内高薪走出去,是其他国脚应该学习的榜样。在球场上,一些球员不为工作做贡献,这说明他们没有爱国精神,没有职业素养。
国足的气势明显不足事实上,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观众,你会发现中国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比他们的对手更加内向,他们看起来像害羞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的指挥或者和队友的配合。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任务。因此,这些运动似乎是机械化的,毫无弹性可言。所以在这个足球场上缺乏主动性也是国足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国足缺乏稳定的体系,这是国足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目前国足的形式很差,家长付出代价后看不到回报,也会让很多家长拒绝支付孩子的足球培训费,所以足球也会失去很多年轻人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三、中国男足为什么踢不好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男足是被经常吐槽的一支球队,那么,中国男足为什么踢不好?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个就是足协。足协好像不是一个足球协会,更像是一个商场。他们想的不是将球踢好,而是想着如何赚过多的钱,这样的足协会导致很多球员只要有钱挣,不努力也没事。
第二个就是举国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不是有能力者上,而是有资历者上,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有天赋的人没有晋升的空间,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踢球,不愿意踢足球。
第三个是球员们不思进取。很多球员竟然连篮球运动员都跑不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职业马拉松运动员竟然跑不过一个一千五百米的运动员,这样的球员,要他们干什么?!
而且他们还觉得累。之前的教练为什么直接在记者会上撂挑子?就是因为这些运动员们不争气。就是因为他们觉得累而集体罢练,这样的运动员,世界难找。
我们国家不是没有足球运动员,不是没有好的足球运动员,而是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无法看到好的球员,一个球员踢了一个好球,被媒体吹半年。而梅西、C罗有一个球踢不好,会被西方媒体说半年。这就是差距!
该善意的时候不善意,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这是媒体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一些原因,我们看不到足球运动员出来,没有好的运动员,就剩下这一群矬子,还在吹。真不知道这些人吹什么?!
很多网友已经好久没有看足球了,认为中国足球没有什么可看的!认为中国足球没有未来,对中国足球死心了。这样的想法也是对中国足球哀其不争的一个无奈表示,大家觉得中国足球还有救吗?欢迎留言说一下!
四、为什么中国没有足球人才
偏重一线队员,缺乏梯队机制
在热热闹闹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队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不少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输球并不可怕,只不过是输掉了今天;可怕的是,基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我国至今没有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大纲。”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宏说,“如果我们不建立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出路!”现在如果说中国足球这个项目“死定了”,当然是危言耸听,但是,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段路将越来越难走,并非悲观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足球只是在国家队或者俱乐部一线队层面上“流行”。“流行”意味着被关注,意味着巨额投入,意味着热闹与风光。可是,在二三线乃至基层足球因为被忽视而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线队的“流行”,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
人口基数虽大,足球人口匮乏
“十三亿人中间为什么就挑不出十一个踢球踢得好的?”每逢中国足球队战败之际,总有球迷发出这样的质问。但是,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官员和教练表示,这种算法是不对的。应该问,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多少足球人口?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六十五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十八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五万多人。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六十余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
2000年前后,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如今,生源短缺已成了国内足球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在十年前担任重庆渝海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马渝昌回忆说:“当时暑假计划招三百人进行培训,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五百多人报名。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市足协招夏训班,搞了三期,最多的一期二十多人,最少一期只有十来个人。”
完全走向市场,培训链条断裂
四年前,曾扬言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俱乐部与普陀区足协共建了一家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四年后,中远俱乐部早已易主,而这家足球培训中心呢?“唉,这批孩子都‘失踪’了,他们都给浪费了……”普陀区足球学校校长隗礼让提起此事,满是遗憾。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是一个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
推向市场后,这些都被打乱了。
中国不少足球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频繁更换,他们多注重短期广告效益,较少注重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产业开发不成熟,俱乐部收支失衡,拿不出资金投放到青少年梯队建设中。而一些俱乐部宁肯花重金去买“天价”球员,也舍不得在梯队建设方面投入。
选材质量有限,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陈宏认为,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是有一些家长去‘搏’的,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沈雷说,“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
“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新说。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重庆七中体卫艺处主任肖庆林强调:“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不择手段造假,起点缺乏诚信
肖庆林有三十多年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经历,耳闻目睹了很多“怪事”:“中青队应该是1991年龄段,但是有一个绝对主力,现在已经二十一二岁了。”沈雷说:“假冒年龄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一个‘毒瘤’,要割除这个‘毒瘤’,难度很大。”
隗礼让说:“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非常急功近利,因为好的成绩决定了教练的工资、职称、奖金、位置……”锦标主义,以及锦标背后牵涉的巨大利益,导致不择手段造假,使少年足球原本的纯真与简单染上了不应有的虚假与污浊。
上海市足球协会青少年部主任玄刚说:“其实中国足协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假冒年龄这一顽症,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想不出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测骨龄的方法来‘打假’,但测骨龄是一个选材的手段,而不是衡量年龄的办法,误差很大。”
金字塔塔基不牢,女足状况同忧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中国足球学校女生数量从最多时的一百五十人,降至五十人;有“足球之乡”美誉的上海市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每年只能招到几个青少年女足选手。上海普陀区足球学校女足教练钱惠说:“现在要动员一个女孩子踢球太难了。泱泱大国,踢足球的女性才两千多人,而美国有上百万人。”
“下一个孙雯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包括孙雯本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女足选手很多,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女足队,下面还有梯队。”孙雯说。正是那个年代的良好基础,中国收获了女足的“黄金一代”。
2000年以后,中国女足跟男足一样,屡屡让国人失望。不同的是,男足让球迷愤懑,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心酸。
缺乏“精神”是现在中国女足输球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女足金字塔的塔基不牢。中国女足重振辉煌的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去精心播种,毕竟,“铿锵玫瑰”重新花开终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