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战争时期涌现了哪些名将
拜占廷和东欧在中世纪起着欧洲屏障作用,有利地阻止了来自亚洲的入侵。在中世纪前期,拜占廷主要是抵抗波斯和阿拉伯的入侵,而东欧各民族则在反抗着拜占廷;到中世纪后期,东欧则抵抗着土耳其的入侵。可以说整个中世纪,东欧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荣誉而战斗,乱世出英雄,连年的战争,必然造就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以下我们就介绍当时一批叱咤风云的名将。
1.贝利撒留(505~565年)——拜占廷将军
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将领,其中首推贝利撒留。他原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侍卫。527年,他22岁时担任了波斯前线的东方统帅,24岁时就晋升为东部战区总司令。528、541年指挥了第一、二次波斯战争,常常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挡住了波斯大军的入侵。其中以达拉斯城一段最为有名。532年镇压尼卡起义。534年攻灭了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34~540年打败东哥特王国,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贝利撒留几乎以一己之力重现了古罗马帝国的军事风采。544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卷土重来,贝利撒留再次出征,战事陷于僵持,548年被免职。559年,最后一次指挥作战,打败了攻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保加利亚人。贝利撒留极具军事才能,其指挥的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劣势兵力取胜,可以说他对拜占廷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贡献比其战功影响更为深远。贝利撒留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短暂地实现。但他似乎在统帅才能上略有欠缺,无论在东线还是在意大利,战事一持久,其部下就有不听调遣的情况,从而影响战局。而且以他的军功,其地位还要靠其妻与皇后的关系维持。
2.纳尔西斯(478~573年)——拜占廷将军
纳尔西斯原为东罗马皇后狄奥多拉一名宠信的宦官,因积极镇压532年尼卡起义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538年随贝利撒留对东哥特人作战。550年接替贝利撒留为统帅,在552年的塔吉奈战役中获胜,东哥特国王托提拉重伤而死。随后在554年的卡西里纽姆战役中,打败了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意大利。纳尔西斯的胜利并不代表他的才能胜过了贝利撒留,因为他带来了数万蛮族雇佣军,其投入的军力远大于贝利撤留。但不辊样,纳尔西斯作为宦官从事军事活动实属不易,且能大气晚成,战功显赫,可谓军事奇才。
3.利奥三世(675~741年)——拜占廷皇帝
717年,阿拉伯大军水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形势危急。拜占廷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拥戴登上皇位。718年,利奥三世用“希腊火”烧毁了阿拉伯海军的战舰,击溃了阿拉伯的海、陆大军。740年,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廷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挽救了重危的拜占廷帝国,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
4.克鲁姆大公(?~814年)——保加利亚大公
克鲁姆803年即位,805年打败了阿伐尔人的入侵,809、811、813年多次打败拜占廷帝国,攻占了塞尔的卡(今索菲亚)和军事重镇亚得里亚堡。其领土包括今保加利亚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的一部分。克鲁姆大公是保加利亚人继阿斯巴鲁赫后的早期英雄人物,他能够一再打败当时的强国拜占廷,显示出他非同凡响的军事才能。
5.塞奥弗鲁斯——拜占廷将军
赛奥佛鲁斯是9世纪拜占廷军事家,他原本是小亚细亚东部伊朗或库尔德血统拜占廷人,834年率部落军队投奔拜占廷帝国,并开始信仰基督教。他被任命为骑兵团指挥,因作战勇猛、忠实而受到拜占廷皇帝信任,与皇室公主塞奥多拉结婚。837年,他陪同皇帝奥非罗斯出征小亚细亚,攻占阿拉伯人控制的扎比特立,大获全胜。838年,在达茨蒙战役惨败后救驾有功,为拜占廷帝国立下汗马功劳。赛奥佛鲁斯的一生以善于采用骑兵作战而著称,创造出许多骑兵突出作战的成功战例。
6.奥列格(?~912年)——基辅罗斯大公
奥列格为北欧诺曼人后裔,879年即位诺夫哥罗德公爵。随后南下,征服了斯摩棱斯克。882年征服基辅,成为基辅罗斯大公。907年,奥列格大公一路南下,直逼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廷被迫求和。奥列格以弱小的兵力开始南征,越战越强,竟至打到君士坦丁堡,不愧是东斯拉夫人的英雄人物。
7.西蒙大帝(864~927年)——保加利亚皇帝
893年西蒙即位为保加利亚大公后,打败了拜占廷帝国,征服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于919年称恺撒,925年又称“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并一度迫使拜占廷纳贡。西蒙大帝的保加利亚是当时东欧的头号强国。
8.巴西尔二世(958~1025年)——拜占廷皇帝
巴西尔963年即位,976年亲政后,镇压了各地叛乱。随后打败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在l001~1014年间,巴西尔二世连续击败保加利亚军队,1018年,在经过30年战争后,最后灭亡了保加利亚王国。其残酷的杀戮,获得了“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的称号。巴西尔二世战功显赫,由于他的军事胜利,拜占廷军事力量达到鼎盛时期,他也成为拜占廷帝国最后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
9.波列斯拉夫一世(967~1025年)——波兰国王
波列斯拉夫992年即位波兰大公,于999年统一波兰。1003、1007、1015年三次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捍卫了波兰独立,并在战争中占领了奥得河西岸地区。1013年征服了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1018年远征基辅罗斯,直至黑海北岸。1025年加冕为波兰国王,其领土遍及大半个东欧。波列斯拉夫一世无愧勇敢者的称号,其作战勇往向前,是波兰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
10.斯特凡·杜尚(1309~1355年)——塞尔维亚皇帝
斯特凡·杜尚1330年随父亲出征,在丘斯滕迪尔战役中打败了保加利亚、拜占廷联军。1331年篡位自立为国王。1345年征服阿尔巴尼亚、马其顿。1346年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1348年占领拜占廷帝国的中希腊地区。后又打败匈牙利,占领马顿瓦和贝尔格莱德。斯特凡·杜尚具有塞尔维亚人的顽强、好战性格,他创造了塞尔维亚历史上的最强大时期。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者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原本只是中亚的一个突厥部族。在12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朝时,他们归花剌子模王朝统治。后来蒙古人西征打败花剌子模时,他们便被一路轰到了小亚细亚。
当时小亚细亚的统治者是罗姆苏丹国,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部落就成为了罗姆苏丹国的臣属。
1299年,罗姆苏丹国爆发了内战。这些外来的突厥人,趁机在他们的酋长奥斯曼的率领下起兵造反,宣布独立,奥斯曼土耳其王国建立了。
奥斯曼人打仗非常厉害,他们向东吞并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旧地,向西则对东罗马帝国大打出手。1331年攻占了重镇尼西亚城,1354年更趁着东罗马帝国内部纷争,渡过海峡,占领了欧洲东南角的加利波利半岛。
随后,奥斯曼王国就以加利波利半岛为根据地,大举进攻欧洲。他们接连征服了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等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称臣纳贡。
这样,奥斯曼土耳其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眼看奥斯曼这么厉害,西欧的封建主们害怕了。罗马教皇一声号召,西欧各国停止内战,骑士们汇集到东欧,再加上匈牙利国王的大队骑兵,准备和奥斯曼人好好打一仗。
1396年,两军在尼科堡展开决战,结果欧洲联军全线崩溃,大部分人战死或在多瑙河淹死。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新主人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当时,东罗马帝国已经被奥斯曼帝国打得只剩下这一座孤城。奥斯曼帝国出动了15万大军,而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包括东罗马本国军队和从欧洲来的援军,一共只有一万人。
奥斯曼帝国先是正面进攻,但是被东罗马守军打退。于是他们在陆地上装上滑轨,把一些战舰涂了油,从海里拖出来,通过滑轨运到另一侧的海湾,夹击君士坦丁堡。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奥斯曼军队突破城墙,冲入城中。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脱下自己的皇袍,冲入乱军之中,最后光荣战死。
至此,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了传承千年的东罗马帝国,都城也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此后,奥斯曼不但成为了又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更扮演了欧洲的劲敌,其势头甚至比300年前的蒙古帝国还要凶猛。
索菲亚教堂的来历
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主穹顶、钟楼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屹立于哈尔滨,曾经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
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艺术馆以对外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为主,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举办了《哈尔滨保护建筑展》等大型展览。
展厅内举办的是《哈尔滨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旧时风貌”、“社会掠影”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索,系统地展示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前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俗民情及相关的背景内容。
展览以图片为主,总计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搜集到的15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中精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
扩展资料:
索菲亚教堂坐落在东北名城哈尔滨,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建成于1907年3月。景区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由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五个部分构成,是哈尔滨市新兴的旅游景区。
标志性建筑是索菲亚教堂,原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建筑风格上整体属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
景区内建有现代化专业展馆,近千幅美的图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比例为1:600、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规划沙盘,运用了声、光、电及升降等高科技手段,描绘了未来哈尔滨的宏伟蓝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索菲亚教堂-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