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足球网怎么样(中国足球现状)

来源:24直播网

一、中国足球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中国足球的现状:

1.国家队。

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那么首先得问责的是教练组,卡马乔在临场指挥上的能力暂且不论,但为何每次的局势都会处于下风?排除了球员的能力问题之外,就只能归结于对于对手的研究和自己原本的战术安排有重大的失误和纰漏。那么,为何卡马乔上任了这么久,这个问题仍未得到改观?这才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从来都不认为我们国家的足球运动员会比南亚和西亚的球员差,缺失的战术执行力在这几年球市的逐渐复兴和高水平外教入主中超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国足的战绩根本不能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卡马乔。

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恒大帮和其余球员的摩擦问题等。

2.俱乐部。

这阵子我都在走访各支中甲和中乙的俱乐部,对我个人而言,他们的现状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俱乐部的生存现状。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

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

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

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

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

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

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

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都不用在这上。

3.青训。

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老爷子是真正爱足球的人,在这里表示致敬。

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此处欢迎补充)

体校是属于政府办校。

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

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这里单独说一说足校。

大连的同学们感受应该很深,毅腾、顺发、三德之类的足球学校曾经在大连遍地开花,在中国足球市场化刚刚起来的那个年代,足球学校就像技校一样随处可见。

这些足校直接杀死了曾经在全国各地都开展地很火热的小学联赛、中学联赛、英东杯这样的比赛,从最根本上将足球的实力分为了三六九等。这些其实并没有错,错得是在他们出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青少年联赛,从根本上抹杀了一部分的足球人口。

但是为什么这些足校突然在21世纪的时候一瞬间全部坍塌了呢?

还是因为钱。无法保证充足的生源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提高赞助费和学费,与足球装备商合伙分成,让学生穿上昂贵的足球鞋。这时候,足球成了贵族运动。

这就是中国青训的最根本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的足球,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项贵族运动。

哪怕在现在,依然如此。

中国足球市场化的偏差让他们在足球的推广本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良莠不齐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是相当正常的。

4.球员。

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都相当得差。

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

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

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

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

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

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

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那么养活不了自己,还继续踢球,怎么办?

踢假球。

二、中国足球现状

中国足球曾经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球员,可是这些有潜力的球员限于中国联赛,都没落了,中国联赛从甲A到中超,赌球,假球,黑哨充斥其中,极大地影响中国联赛的水平也限制了中国球员的水平,以及中国足球对于高水平外援引进的不力,水货奇多,俱乐部大多只关心短期利益,真正搞足球得人凤毛麟角,而且中国十多亿人,但是踢职业足球的人却连日本韩国都不及,更是由于国家队的表现让国人太失望,太伤心,所以中国国人更多关心欧洲高水平足球,中国足球的发展已经丧失根基——中国的球迷。

对于有潜力球员培养不力,像曲波,冯潇霆,毛剑卿,郜林等都曾经在世界级的青少年比赛中表现出并不弱于世界足球强国青少年球员的天赋,但是几年过去,和他们比赛的其他球员很多都已驰名世界,他们却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中没落,平庸了。

联赛水平不高,不公正,很多人说中超无弱队,我看是中超无强队才对。倒数第一可以绝杀联赛第一,一次是冷门,很多次就是大家水平都一样差,你运气好而已。

后备力量不足,中国选拔国少队只能从五百多名孩子中选,可见中国足球后备力量之差。

中国足协的不作为,中国足协作为中国足球的领导者,这些年来除了足协的办公室越来越豪华,就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进步,典型的外行领导。

三、中国足球在亚洲算几流

中国足球在亚洲算二流。

关于中国队究竟亚洲几流的争论,事实上开启于1997年10强赛遭淘汰后。当时的国内职业联赛也正处在黄金时期,媒体的“造星”运动,以及球迷基数的扩大,让足球的影响力空前扩张。这也直接导致,10强赛失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

事实上,在10强赛失败之前,失败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国足。1996年,中国队先是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折戟沉沙,又在亚洲杯小组赛出师不利,勉强进入复赛后,中国队在先进两球的情况下被沙特队逆转,无缘四强,黯然结束了该届亚洲杯的征程。

接连受挫掀起了中国队在亚洲到底实力几何的讨论。1997年11月18日,中国为数众多的报纸同时刊出了一篇题为“如何给中国足球准确定位”的文章。时任国家体委新闻宣传司司长的何慧娴女士在文中表达了她的主要观点:“(中国足球的)定位问题非常重要,定位准确,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彻底承认我们的综合实力还处于亚洲十强中的二流水平,才可能真正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时任足协专职副主席的王俊生事后评价“二流论”:“何慧娴能够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氛围中,提出这样既尖锐又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没有胆量、没有对事物的深思熟虑是不可能做到的。”主教练戚务生则表态:“我是国家干部,我服从组织的处理。”“是我的责任我负,不是我的责任我不能负。”

近几年更直接跌入不入流,连泰国都能肆意蹂躏

用一泻千里形容中国足球近几年的颓势丝毫不为过。在大赛中夺冠对于中国男足来说显得非常遥远,球迷已经习惯了中国男足国字号球队止步各项大赛的预选赛或小组赛。

2007年可说是个分水岭,中国足球直接从“二流”跌入不入流。2007年9月6日,中国队客场被新加坡逼成0比0后,身在英国未能参加比赛的孙继海则代表球员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承认国足处于亚洲二流和三流之间。

泰国队则作为试金石检验出了国足的成色。2007年5月16日在与泰国队的热身赛中,中国队0比1告负;2008年3月15日,福拉多率领的中国队主场3比3被泰国逼平。2013年6月15日,国足在一场热身赛时对泰国以大打小,竟然以1比5惨败,史称“6.15惨案”。教练卡马乔直接下课。

中国从“准一流强队”到“二流”再到“不入流”,只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跨度。2007、2011年,中国队在两届亚洲杯小组赛中均未能出线,连续3届世界杯预选赛都未能闯入八强赛或者十强赛。

而与1997年相比,球迷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为国足声嘶力竭的辩护助威到事不关己的冷眼旁观,或毫不留情的戏谑嘲讽。

2012年12月卡马乔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队处于亚洲第二集团,和日本队、韩国队以及亚足联成员澳大利亚队尚有较大差距。有球迷直接评论道:“二流都是给自己贴金。”

2013年6月6日晚间,国足在一场热身赛中败于乌兹别克斯坦,国足官微发出微博:“对不起”。一周之后,“6.15惨案”发生,这条微博被网友挖出之后不断转发,@南都深度直接评论道:“当初劝你置顶,你又不听”,戏虐成为狂欢。

亚洲杯的收获: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白岩松说:“这届亚洲杯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意义与价值高过2004年的亚洲杯亚军,因为那时,进过一次世界杯的自信还在。可现如今,小组赛三战全胜,让中国足球难得地又拥有了一些自信与希望,对目前的中国足球来说,信心与希望比黄金还重要。”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队用4场比赛重构了球员、球迷乃至一国国民的信心。出征之前,没有人看好这支队伍,别说出线,避免惨案才是首要任务。但国足用一个漂亮的三连胜击碎了所有质疑,而且战胜的其中一个是18年不胜的对手,一个是14年不胜的对手。


24直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