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足球名将高,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好的前腰是谁

来源:24直播网

一、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好的前腰是谁

个人认为,是中国足球至今为止最出色的技术型前腰

彭伟国

开放分类:足球

国籍:中国

姓名:彭伟国

出生日:1971年10月3日

籍贯:广州

体重:68kg

身高:172cm

号码:10

场上位置:前卫

他9岁时便与弟弟彭伟军玩足球。13岁时入选广州队,1991年入选国奥队,1992年入选国家队。他业余爱好广泛,打得一手好台球,唱歌曲和跳迪斯高都有“两刷子”,还会玩高尔夫。

在今天的中国足坛,他是当之无愧的球星,他为中国队夺得广岛亚运会足球亚军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入选亚运会足球最佳阵容。他就是被誉为“中场少帅”的彭伟国。

从马路边走来的球星

说起彭伟国与足球的缘分,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父亲了。彭志祥是广州市东山区公安分局足球队的教练。1970年,他有了第一个儿子彭伟国。老彭想,起码有儿子可以给他捡捡球。然而没有想到儿子却从捡球开始,爱上了足球,而且踢出了名堂。早在彭伟国5岁那年,父亲便把自己对足球的爱好“强加”给儿子。每天早晨都要领着彭伟国在家门口的马路上训练,并常常竖起几根木杆,让儿子一遍遍地带球绕杆。9岁,彭伟国被选进区体校足球班。13岁,成了广州市中心体校的队员。像许许多多青少年一样,彭伟国的足球生涯也是由业余体校开始的。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很快在绿茵场脱颖而出,有“南粤少侠”之谓。

1990年彭伟国进入广州队后便打主力,1991年他先后入选中国青年队和国奥队,1992年又被洋教练施拉普纳相中而首次步入国家队中,并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杯比赛。

彭伟国自己最满意的一场是在这届亚洲杯赛上与西亚劲旅卡塔尔队的比赛。当时,中国队只有战胜卡塔尔队才能进入前4名,打平或输均不能获小组出线权。在这关键一役中,彭伟国一个人独进两球,为最后2∶1击败对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4年10月广岛亚运会时,他又以绝对主力队员的身份出现在中国队的阵容中,其尽心尽力的表现和精湛的球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足球队夺得亚运会银牌而实现了新的突破,彭伟国自然是功臣之一。回国后,他又幸运地入选了亚运会足球最佳阵容,而享此殊荣的只有两名中国球员。可以说,彭伟国已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不俗的中场舞步

彭伟国身高不足1.70米,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广东名将古广明、赵达裕,不知南国何以常有身体矮小的神奇小子活跃在绿茵场上?

彭伟国现任广州太阳神队的队长,是全队举足轻重的人物。

罚定位球是彭伟国的绝活儿,其刁钻的“香蕉球”常令对方的门将不寒而栗。去年太阳神队客场对八一队的比赛中,彭伟国以一记漂亮的弧线角度球入门得分,此球令球迷大开眼界。

去年在国家队里,彭伟国的表现也极为不俗,因此备受戚务生教练器重,是国家队绝对主力,是中国队进攻的组织策划者。

他头脑清楚,视野开阔,不但能很好地协调全队的攻防节奏,传出威胁大的球为队友创造破门得分的机会,而且常能捕捉战机自己进球得分。毫无疑问彭伟国的中场,是激情灿烂的,也是单刀直入的。

单说在广州太阳神队,他和胡志军就是一对绝妙的“梦幻组合”。彭伟国呼风,胡志军唤雨。’94甲A联赛太阳神队之所以能在各路诸强中夺得亚军,与彭伟国的组织策划,与彭胡二人“梦幻组合”极为有关。

有两场比赛最能体现彭伟国智慧与激情、技术与意识的完美结合。1994年中国国家队首次迎战意大利桑普多利亚队,下半场10分钟左右,范志毅在中场传球给彭伟国,彭伟国接球后连贯地一停、一拨、一吊,球便吊到守门员身后进了网窝。这一连串的技术动作和这个精彩的吊门入网,令球迷深深叹服,显示出彭伟国的机智和娴熟的技法。1995年国家队与乌拉圭劲旅佩纳罗尔队在北京交锋。彭伟国作为统领中场的大将,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高峰的一粒入球,就是他从中场截球后,突然一个长传,皮球不歪不偏正落在奔跑的高峰脚下,高峰迎球起脚为中国队射入一球。

可以说只要有彭伟国在场上,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太阳神队的进攻,入球都几乎与彭伟国有关。

球迷们为什么喜欢彭伟国?

男球迷说:他踢的是中国唯一的艺术足球,是东方的马拉多纳。

女球迷说:彭伟国长的像红豆,但比红豆有男人味。

听到这两种回答,彭伟国自己也被逗得笑红了脸。

彭伟国依然年轻,但他的笑容里,他的谈吐里,他的沉默里,时时透出一股成熟的将帅之气。

1996年,彭伟国再次入选中国足球最佳阵容。

稳健的攻防组织和绝妙的个人技术让彭伟国成为广州太阳神队和国家队当之无愧的中场核心。

开朗的笑容和可亲的气质让彭伟国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天王偶像。

二、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厉害最有名的球员有哪些

李惠堂(1905年9月18日-1979年7月4日),字光梁,号鲁卫,祖籍广东五华县的粤籍客家人,梅州八贤之一,身高1.80米,司职前锋。李惠堂出生于香港,从17岁开始,即活跃于1920年代-1930年代之亚洲足球球坛,不但是战前少见的中国职业足球球员,也是公认之中国足球球王。并带领港沪两地足球菁英,称霸于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1976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

一般来说,1930年代之前,中国足球水平为全亚洲之冠,他居功厥伟。而至今中国兴盛之足球风气实起始他于1929年所提起的“足球即中国国球”的概念。

1950年代,李惠堂退休转任教练,继续于香港和台湾两地从事推广足球活动。战后定居于香港的李惠堂,不但让足球成为香港最风行主流运动外,也经常客居台湾并带动当地足球风气。1954年与1960年两届亚洲运动会中,他亦以教练身分率领港台两地联队击败日本,韩国等强敌获得冠军。除此,他晚年协助创建的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亦于1970年代末期与1980年代初期称霸于亚洲。

1994年9月,广东省五华县县政府将李惠堂祖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房舍内举办《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而该地点,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也成为该县的最主要旅游景点。 [编辑本段]崭露头角李惠堂为1905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的粤籍客家人,是香港20世纪初的建筑巨商李浩如之第三子。1912年,6岁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往中国梅县接受基础教育,并在该地自学足球球技。1917年,返回香港,于皇仁书院接受西式中学教育,不过仍继续参与校内足球活动。

1922年香港学校之“夏令营杯”足球赛中,17岁的李惠堂展现了高超足球技巧,带领学校球队获得佳绩。担任前锋的他因入球数惊人,赛后即被吸收为香港南华体育会甲级足球队队员,并参加该地的甲级足球联赛。 [编辑本段]亚洲球王1923年间,自学校毕业的他开始展开职业足球生涯并以称职的前锋角色帮助所属足球队获得沪港埠际赛、上海甲级联赛等赛事冠军。1925年年初,他加入上海乐华足球队,为早期的上海职业足球球员。

同年5月,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于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在足球项目赛事方面,阵内包含李惠堂诸多足球名将的中华民国足球队一路挺进决赛。而在稍后的与菲律宾对决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戏法的独进三球;让中国球队以五比一悬殊比数获得该届冠军。事实上,以他为队长的中国球队亦于稍后的第八,九,十届获得该赛事冠军。这里面,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的中日足球决赛中,29岁的李惠堂更踢进关键一球,使中国球队以四比三的分数获得胜利。也因为他优异表现,让1930年代上海有句流行语说“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自此中国足球球王李惠堂的别号不胫而走。

除了代表中国球队参与重要比赛外,他对于推广足球风气也极为热心。1929年,他以兼任复旦大学体育教练与中国足球协会主要成员身分提出“足球即国球”的概念。根源于此概念,他在许多场公开演讲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进中国体育风气,也认为中国人的体型绝对适合于发展足球的这项世界主流运动。

1936年柏林奥运会,李惠堂为队长身分带领中国足球队以亚洲第一的身分进入会内赛,不过在单淘汰预赛中以零比二败于英格兰。

三、中国足球史上最厉害的球员

名气最大的是李惠堂

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带球技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

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 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远征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轰动了整个澳州。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20年代的上海,足球命运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里。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

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国人民出了气,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怒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钻进网窝。还有一次与西人联队对阵,他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马休斯、贝利和马拉多纳相媲美。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靖系桨亓帧5捎谝宦氛髡剑蛟币哑1共豢埃桨略嘶岜热保?比2负于英格兰队,首轮即遭淘汰。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24直播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