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牛集团的足球版图***遍布全球的五支红牛队
提起红牛多数人都会想到“提神抗疲劳”的功能饮料,起初红牛诞生在泰国,由泰国华裔许书标在药房工作时研制的功能饮料,这倒是与可口可乐诞生有相似之处。 1956年许书标成立了天丝集团,红牛也成为了公司重要的一份子;80年代奥地利商人马特舒茨将红牛饮料引进了欧洲,成立了奥地利红牛公司;1993年许书标在其祖籍地海南成立了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1995年许书标先生与其他股东成立了中国的红牛公司。至此红牛在世界上有了三家公司,每个公司的市场与营销手段也各不相同。
在体育世界中大红大紫的就是奥地利红牛公司了,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样红牛公司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运动路线,极限运动、F1、冰球、足球都是红牛涉及的领域,并且红牛也拥着多支遍布全球的足球队。
萨尔茨堡红牛队是红牛所属的第一支球队,它的前身是SV奥地利萨尔茨堡。2005年4月6日被红牛集团收购,更改名为萨尔茨堡红牛。正如马特希茨所说红牛并不是把产品带给消费者,而是把消费者带到他们的面前,入驻足球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因此新球队将队徽及球衣改成了红白色,这一行为也引起了众多球迷的不满,于是他们在2006年又成立了一支新的“SV奥地利萨尔茨堡”队。
由于位于奥地利的地理优势,萨尔茨堡红牛也成为了红牛集团的足球大本营。如今他们已经拿到了12个奥超联赛冠军,8个奥地利杯的冠军。萨尔茨堡红牛也成为了继阿贾克斯、摩纳哥等球队后,又一支为五大联赛输送年轻球员的球队,其中包括马内、纳比凯塔、哈兰德等明星球员。虽然不在欧洲的一线联赛,萨尔茨堡红牛也成为了一些亚洲球员踏入五大联赛的重要“跳板”,例如韩国球员黄喜灿,日本球员南野拓实、奥川雅也都有在红牛队的经历。
2006年3月9日红牛集团收购了纽约/新泽西都会之星队并更名为纽约红牛,也就成为了红牛集团所属的第二支球队。虽然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在北美体育市场上不如NBA、NFL等联赛,但球队依然能给红牛公司带来众多效应。他们不仅在2010年为球队引进了法国球星亨利,而且在职业联盟中夺得了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常规赛冠军。
在拥有欧洲和北美两支球队后,红牛集团又在2007年收购了巴西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城队,起初红牛集团打算在10年内打进巴甲联赛,但未能如愿。2019年3月30日红牛集团官方宣布收购巴西第三级别的联赛的布拉甘蒂诺队,并且与第四级别的巴西红牛队合并获得新赛季巴乙联赛的参赛资格。随后布拉甘蒂诺红牛夺得了2019年的巴乙联赛冠军,如今球队在征战巴甲联赛。众所周知巴甲联赛一直是五大联赛的人才输送地,所以在南美的红牛队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市场,也为欧洲兄弟球队输送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虽然在欧洲已经拥有了萨尔茨堡红牛队,但是红牛集团的布局不仅限于此,于是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德甲联赛。毕竟奥地利的联赛也不是当今的主流联赛,而德甲联赛可以为红牛集团带来更多的品牌效应。不过进入德国足坛也是困难重重,2006年红牛公司曾试图购买东部德国地区萨克森州莱比锡市的萨克森莱比锡队,但是由于没有获俱乐部的同意和球迷的支持只能放弃。随后红牛集团将目标转向了莱比锡市西南的马克兰斯塔特队,2009年球队进行了重组,改名为莱比锡草地球类运动协会。
之所以没有加上红牛的名字是因为德国足协规定队徽及球队名称必须为中性,不允许有赞助商的名称。而球队的英文名字为 RasenBallsport Leipzig E.V和红牛的英文名称Red Bull的缩写刚好相同,于是球队在名称上就打了一个“擦边球”,不仅没有违反德国足协的规定,莱比锡RB的名字也宣传了红牛品牌。然而这一行为也在球队冲进德甲后遭到众多球迷的排挤,德国人一直以来就保守严谨,所以在2016年莱比锡在进入德甲的首轮就遭到了多特球迷的抵制。
为了应对德国足协的“50+1”政策,保证对球队的绝对控制权,莱比锡组建的17人会员表面上与红牛集团没有关系,实际多数为红牛的嫡系。德甲的“50+1”政策是指私人投资者或企业不能拥有职业球队50%或以上的股权,俱乐部则必须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说明球迷的投票决定着球队的核心业务。虽然红牛只持有俱乐部49%的股份,但是红牛公司还是掌握了莱比锡的球迷组织,将球队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2008年红牛集团又在加纳组建了加纳红牛队,开始了他们在非洲的布局。球队曾在加纳低级别联赛开始打进加纳甲级联赛,遗憾的是红牛公司在非洲的足球布局仅仅6年就结束,2014年加纳红牛也成为了历史。
如今红牛所属的4支球队,都处于所在地的最高级别联赛,并且4支球队都之间都会在建队思路、引援计划、球队打造上有相互沟通,以此构建一个庞大的红牛足球体系。从4支球队所处联赛都可以看出,处在巴甲联赛的布拉甘蒂诺红牛在未来一定会为欧洲联赛的兄弟球队输送人才;征战欧洲二级联赛的萨尔茨堡红牛可以成为年轻旅欧球员的“中转站”,在接受奥地利联赛、欧联杯甚至欧冠联赛的洗礼后进入处在德甲的莱比锡RB,或者转卖到五大联赛其他球队。例如曾经加盟莱比锡的凯塔、黄喜灿,转卖到多特蒙德的哈拉德。同时处在欧洲的优势也会帮助远在美国的纽约红牛带来明星效应的引援,最为典型的就是2010年亨利的加盟,并在当赛季帮助球队夺得常规赛东部第一的位置。
二、多特蒙德对莱红牛预测
多特蒙德队与莱比锡红牛队的比赛结果为:2-1。
在德甲第23轮的比赛中,多特蒙德在主场迎战莱比锡红牛。第21分钟,罗伊斯制造点球,亲自主罚,将球打入球门右下角,为多特蒙德取得领先。第39分钟,埃姆雷詹在大禁区外接到队友的传球,右脚远射,皮球直飞球门左上角,多特蒙德将比分扩大为2-0。
获得领先之后,多特蒙德继续掌控比赛节奏,但是下半场莱比锡红牛加强了攻势。第74分钟,弗斯贝里在禁区内接到队友的传球,一脚推射将球打入球门左下角,为莱比锡红牛打入一球。此后,莱比锡红牛继续进攻,但是多特蒙德的防守非常稳健,始终保持场上的优势。最终,多特蒙德凭借罗伊斯的进球和埃姆雷詹的进球,以2-1的比分击败对手。
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简介
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是一家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北威)州多特蒙德市的足球俱乐部,绰号“大黄蜂”。二战后崛起的多特蒙德和同处北威州鲁尔工业区(鲁尔区)的沙尔克04足球俱乐部之间的比赛因紧邻的地理位置、相同的工人阶层文化而火爆异常,被称为“鲁尔区德比”。
球队在国内近些年实力强劲,和拜仁慕尼黑之间的比赛也被不少球迷称作“德国国家德比”。多特蒙德曾获得1次欧洲冠军联赛冠军,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1次丰田杯冠军和8次德国顶级联赛冠军。
三、德国球迷为什么讨厌莱比锡红牛队
在寒冷的冬夜,莱比锡主场迎战霍芬海姆,比赛已稳操胜券。然而,西装革履的支持者们并未提前退场,而是聚集在显示屏前,紧盯着其他赛场的实时比分,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拜仁慕尼黑在客场延缓门兴格拉德巴赫,莱比锡将跃升为德甲领头羊。尽管这在联赛中并不意味着太多,但对于莱比锡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然而,当拜仁被判罚点球,门兴将比分扳平,莱比锡的支持者们只能无奈叹息,他们必须等待一周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莱比锡,作为奥地利饮料巨头红牛建立的球队,成了德国球迷眼中的爱恨交织的存在。
RB莱比锡的崛起始于2009年,当时红牛集团收购了德国第五级别联赛的马尔克兰施塔特队,更名、重塑球队文化,直至签下10年租约的体育场和训练基地,莱比锡开始了其德甲之旅。仅仅8个赛季后,他们就成功升入德甲,到了第10个赛季,莱比锡出现在欧冠联赛的淘汰赛中,展现出活力四射的进攻风格,成为德甲进球最多的球队之一。虽然他们正准备挑战拜仁慕尼黑,但莱比锡在德国球迷中的形象却备受争议。
法兰克福首席运营官表示,他们宁愿支持死敌也不会支持莱比锡,倾向于支持传统强队如拜仁。这种态度源于德国足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对稳定,以及“50+1”规则对俱乐部所有权的限制,确保了没有商业公司能完全控制俱乐部。莱比锡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自己持有49%,并以高价吸引特定投资者购买剩余股份,成功绕过了“50+1”规则。
莱比锡的崛起对德国其他俱乐部构成了生存危机,导致了德国足球文化的冲突。球迷团体抵制前往红牛竞技场的观赛之旅,杜塞尔多夫甚至更新章程禁止与莱比锡的友谊赛。莱比锡的支持者被称作“顾客”,因为他们被视为消费者。这引发了关于足球本质的辩论,有人质疑足球是否应该服务于商业利益。
在德甲赛场上,莱比锡展示出强大的进攻实力和年轻球员的潜力。然而,他们的崛起也引发了对公平竞争的质疑。尽管莱比锡通过培养年轻球员和精明的财务管理获得了成功,但德国足球的其他俱乐部仍将其视为威胁。
莱比锡的成功在前东德地区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作为前东德最大的城市和体育中心,莱比锡经历了足球水平的大幅下降,直到2016-17赛季短暂成为领头羊,才打破了这一尴尬纪录。红牛集团的介入为莱比锡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在德丙联赛的快速上升,莱比锡展现出其在德国足球界崭新的面貌。
莱比锡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也代表了对传统足球模式的挑战。他们通过引进年轻球员和精明的策略,打破了传统的转会市场逻辑。莱比锡的崛起激发了对德国足球未来的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俱乐部所有权和管理方式的反思。
尽管莱比锡在德甲联赛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在德国球迷中的形象却充满了争议。一些球迷将其视为商业化的代表,而另一些则欣赏其在年轻球员培养和比赛风格上的创新。莱比锡的崛起不仅是德国足球版图的变化,也是对足球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