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河南建业成绩不突出***却有很多人喜爱
自从升入中超河南建业最好的成绩是在09赛季创造的季军,更多时候建业都是进行着学习和保级,尽管如此建业仍旧是中超球迷最多的俱乐部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自建队以来从未更名。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河南建业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中超球队中只有建业能够做到拥有主场的所有权,由此可见俱乐部的延续性和对足球这项运动的态度,足球是一项需要用时间浇灌的运动,毫无疑问河南建业的做法足够职业,俱乐部并不是毫无目的和规划的混日子,这样的球队值得球迷支持。
其二,务实的打法和管理成为一股清流。金元足球开启后建业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固守本心,坚持使用高性价比球员而非是高身价球员。不论是对阵保级队还是争冠队建业始终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哪怕是实力强劲的争冠球队建业也可以用自己的反击速度给对手制造极大的麻烦,面对保级对手建业更是拼尽全力力求三分,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建业得以一次次完成保级。
其三,引援眼观独到为球迷带来了高质量内外援。外援方面基本都是黑又硬类型,伊沃、卡兰加在中超早已是备受瞩目,其中伊沃甚至是国足潜在归化对象之一,内援方面尹鸿博曾诚皆是在建业时期踢出了名气,作为一支中下游球队能够走出如此多的球星实在是令人刮目。
建业俱乐部25年来在中超甲A赛场历经沉浮,几上几下,长时间在联赛保级线附近挣扎,成绩谈不上好,但建业队每每表现出来的顽强令人敬佩,也正是一股顽强的毅力,扎实稳健的作风,成就了建业足球自身的特色,专治各种不服的韧劲不仅是建业足球的精髓,更是建业足球不服输的象征。
建业俱乐部成立25周年,大量的建业球迷也正是在建业精神的感召下,越发加深对建业队的拥戴和喜爱,胜也爱你败也爱你,即使降到中甲依然爱你,正是有这样一批纯粹的球迷队伍,建业队也才能历经几起几落,依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为什么建业总是能得到性价比超高的外援,无论航体之王伊沃还是喀麦隆国脚巴索戈,即便是从上赛季中甲淘来的奥汉德扎,来到建业依然是强势般的存在,此外还有上赛季脾脏破裂的卡兰加甚至本赛季首场比赛便赛季报销的多拉多,建业外援为什么都这样能拼,能这样快速地融入球队,这恐怕同样与建业俱乐部踏实稳健的作风脱不开干系,当俱乐部精打细算,一切仅从足球本真出发,有些事也就简单得多,资金充裕的中超也并非只能走向金元中超的死胡同。
中超唯一没有更换过投资人的球队,球迷敬佩的是建业俱乐部投资人胡葆森的这份坚持,国内第一家拥有自己专属球场的俱乐部,人们喜爱的是建业足球的这份纯粹,在金元盛行,欲望纷繁的年代,又有什么比这份坚持与纯粹更值得广大球迷喜爱。
原因有三:一,建业没换过老板,球场是自己家的,中超独一份,感谢老胡;二,被对手裁判做球黑到降级,牙齿打落和血吞,堪比灰太狼:老子会回来的!说到做到;第三,球迷是豪门级的,从甲B省体育场,搬到新乡体育中心,再搬到航海体育场,球场到哪儿,球迷跟到哪儿,主场专治各种不服,客场逼急了抬棺材进,中国足球环境好也罢,烂也罢,联赛也罢,亚冠也罢,看台25年,场场全满,草根的球队,草根的球迷,谈不上多大支持,买张季票乐呵乐呵,高兴。
除了河南球迷以外,还有多少外地球迷喜欢河南建业,这个无法作出统计,不过这家俱乐部确实受到很多球迷的尊重倒是不争的事实。别的不说,就建业俱乐部坚持搞足球这股一如既往的劲头就是很多俱乐部不具备的。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原大地始终有一支职业俱乐部存在,二十多年来一路走来,逐步培养了一大批球队的死忠球迷。
河南建业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是从职业化以后一直存在的几个俱乐部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建业俱乐部至今从未变更过投资主体,这在中国足坛是非常罕见的,连鲁能、国安、申花这几支老牌豪门都不曾做到。就凭这一点,建业俱乐部搞足球的这份恒心就是值得尊重。想想看,从94年职业化以来,有多少球队昙花一现般地消失在球迷的视线里,包括曾经最大的霸主大连万达(实德)。
从成绩层面上看,河南建业这支球队并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多次经历降级,几经沉浮,球队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冲进亚冠赛场。虽然球队成绩乏善可陈,但河南建业凭借这股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是培养了一大批球队的拥趸,无论球队在不在顶级联赛,球迷都一如既往的选择支持球队、关注球队。
在中国足坛,哪支球队成绩好,就会迅速吸引一大批球迷的关注,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每个球迷都希望自己的主队多赢球嘛。不过,那种靠成绩吸引来的球迷,很多都称不上是“死忠”,不过是看热闹罢了,如果球队成绩低俗,甚至遭遇降级等变故,这批球迷也就顺势鸟兽散了。而河南建业这支球迷能吸引这么多球迷支持,靠得不是成绩,而且俱乐部坚持搞足球的这份恒心,这样的球迷也是经得起考验的,不会因为成绩好坏而改变对球队的喜爱。
不烧钱,不搞不良竞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任劳任怨,也是值得尊重的一个点。建业俱乐部是中超小球队小投入大产出的一个代表。他们从来不搞大牌外援,大牌外教,平民球队能够在当今足坛立足,并且还是顶级联赛,其拼搏的作风就值得敬佩。
3次降级3次重新冲超,并且都是次年就冲超,这份韧劲儿就值得尊重。而且2009面还踏进了亚冠赛场,对手实力很强。这在没有国内强援,没有大牌外援和外教情况下,确实不可思议。
因为建业踢出了真正的足球文化,不烧钱不做作,不屈不挠,因为全国各地贫民居多数,所以贫民球队贫民爱,就冲河南这股对足球的傻劲爱的人会越来越多
提起河南建业,就不得不想到他们的老板胡葆森,如果没有老胡这么多年的坚持与持续投入,可能河南足球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球迷的热爱和追随了,与其说河南建业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球迷的热爱,还不如说河南胡老板为啥会受人尊重。
胡葆森是一个资深的老球迷了,也是为河南足球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他常年的持续投入,使得河南建业这四个字可以成为中性名称永远留在中国的顶级联赛里面,中超能留住带有企业性质的中性名称也就只有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等少数几支,当然这几只球队也是由于常年征战顶级联赛的。从九十年代开始投入足球到现在还在继续投入,物价其实已经长了很多倍了,但是老胡对足球的投入却从未被物价上涨而有所减少。在该保级的关键比赛中,该奖励的要翻倍,该引的内外援也不能少,所以说让不是河南的球迷的我们也会为老胡的这些举措而感动。胡老板的公司主要业务也是在河南本省内,省外的业务不是很多,也是以房地产为主,现在这个行业其实也是一言难尽,所以想拿出更多的钱来让建业更上一层楼,获取中超冠军或者打亚冠也不太容易。但是河南球迷和很多水平靠后的球队的球迷一样,只要每个周末有球看就行,不管刮风下雨都去支持。
河南建业这支球队正是胡老板经过20多年的深更打造出来的,它身上也烙上了胡葆森的那种河南人特有的气质,敢打敢拼,绝不放弃,管你是中超冠军还是亚冠冠军,在他们的主场一样让你难淘到好果吃,河南建业的主场不是“专治各种不服”吗?我想大多数看过建业比赛的球迷,应该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也让很多外地的中超球队球迷对他们刮眼相看,从而改变对他们一些不好的看法,当然对于某些极端球迷来说,你要想改变他们的想法,这一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河南建业这支从低级别联赛一路打上中超联赛,并可以在中超中常年征战,这么长的时间里面,能培养无数的死忠,也是地产难能可贵的。我记得以前建业球迷中有一个洛阳的老球迷,每场比赛都会到主场看比赛,当然客场有的时候也能看到。身披红色大长袍,拿着扩音喇叭,在看台上带领大家一起为建业加油助威,真的令人感动,不过这个洛阳的老球迷已经在2016年去逝了。相信他在天上,依然在看着建业的比赛,依然在为建业的球员们加油呐喊。正是有这些铁杆的球迷,让球队的球迷文化更加丰富,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球迷中来,热爱河南建业足球队,支持建业队。
当然有好的老板,好的球迷,要是没有好的球员也不会得到广大球迷的热爱的。河南建业是一个喜欢培养年轻球员的俱乐部,这即是老胡想多为中国足球做点贡献,也是为自己俱乐部造血呀。年轻球员在中超赛场上表现也非常不错,能力强的也往往会被招入国家队或是被中超强队看上,像现在广州恒大的主力门将曾诚。另外建业队的外援也是非常好用的,而且也适合建业队的打法,比如伊沃、巴索戈、卡兰加这些,在打防守反击的时候观赏性很强,球迷们也喜欢看这种外援能力强的比赛。
有这样的老板,这样的球迷,这样的球员,河南建业俱乐部曾不能让中原球迷热爱,曾不让外地球迷钦佩。虽然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曾有过降级的苦楚,也曾有过征战亚冠的高光。但是,喜欢建业的球迷永远都在,直到胡葆森“铺上”建业旗帜的时候,建业球迷也不会离去。胡葆森曾说过他死去之后,要把建业的旗帜盖在自己身上,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了。除了尊敬之外,还有什么呢?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傻劲儿;
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始终如一以民为本的策略;
这样的干足球准则,你不喜欢?
因为在30多个省份中,拥有中超球队的省份屈指可数,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但是河南建业却毅然决然扛起了中原大地职业足球的一面旗帜,它虽然没有取得像广州恒大那样的联赛成绩,但是它却让中原儿女的那份对足球的热爱有了寄托,甚至成为一座城市、一个省份的招牌,建业就像一个饱经世事的老者,承载着中原大地足球的沧桑过去,也将书写辉煌明天
很多年前,有个河南建业的外援说:中国足球too money,河南建业no money。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
二、国足队员薪水是多少
中国的足球职业联赛,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倒是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也是球员收入的暴减。不过对于生活在“金字塔塔尖”的国脚们来说,这些年来的收入倒没有想象中下降得那么厉害,尤其是在鲁能、申花这样的大俱乐部中,李金羽等“一线大牌”的年收入依然可以维持在300万元以上。
在目前的中超联赛里,国脚级人物的收入有明显的三六九等,这与各俱乐部的慷慨程度大有关系。以目前正在昆明集训的国足名单为例,来自山东鲁能的几名球员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嫉妒:李金羽和李雷雷2位大腕的年收入在300万元以上,即便是韩鹏这样最近两年才冒出来、但可以在俱乐部打上绝对主力的球员,收入也在200万元以上。甚至是在鲁能打不上主力的年轻球员吕征,一年也能拿到近百万元的收入。相比之下,申花国脚们算是第二档,李玮峰每年能拿到近200万元,孙祥、于涛和杜威则属同一档次,收入在120万元左右,而再低一档的孙吉和王珂则拿不到100万元。北京国安几位国脚徐云龙、陶伟在120万元到140万元之间,而刚刚在球队打上主力的小将杜文辉,在2006年里能拿到的也就在60万元左右,这还要托球队赢球较多奖金收入丰厚之福。
季铭义、张耀坤、王圣和闫嵩几位大连国脚曾经有过一段好日子,闫嵩几年前在国奥队就号称“闫百万”,不过几年过去了现在他们的收入最多也就在百万元左右。当然,国脚中也有穷人,去年联赛表现颇佳而被召入国足的上海联城国脚姜坤,贵为球队绝对核心,同时还拥有一位号称花钱不皱眉头的老板朱骏,但他的年收入却不过50万元左右。至于深圳的忻峰、辽宁的肇俊哲、徐亮、王新欣、张鹭等,收入都不算太高,而且他们更担心的不是合同,而是老板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拖欠薪水
山东鲁能
球员收入:50万-300万
教练收入:约200万
赛季投入:8000万
辽宁队
球员收入:30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40万
赛季投入:1500万
浙江绿城
球员收入:30万-150万
教练收入:约8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大连实德
球员收入:50万-150万
教练收入:约25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武汉黄鹤楼
球员收入:50万-200万
教练收入:约10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上海申花
球员收入:50万-200万
教练收入:约150万
赛季投入:4000万
上海联城
球员收入:30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150万
赛季投入:4000万
北京国安
球员收入:50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200万
赛季投入:3500万
长春亚泰
球员收入:50万-150万
教练收入:约80万
赛季投入:7000万
青岛中能
球员收入:30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80万
赛季投入:2000万
深圳金威
球员收入:20万-150万
教练收入:约50万
赛季投入:2000万
沈阳金德
球员收入:10万-30万
教练收入:约20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厦门蓝狮
球员收入:30万-200万
教练收入:约4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河南建业
球员收入:25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60万
赛季投入:1500万
西安国际
球员收入:50万-100万
教练收入:约100万
赛季投入:3000万
我们再看女足呢:
当国内许多男足运动员的转会费和年薪动辄达到数百万元的时候,或许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我们的绝大多数女足运动员是处在怎样的艰难困境中。日前,新赛季的女超联赛已经全面展开,《京华时报》昨天公布了一份关于女足运动员生存现状的调查,调查中提到的某些女足运动员的贫穷现状令人震惊。据了解,这种状况在女足地方队中相当普遍,随着赞助商的撤退,女足生存状况处于不断恶化中,贫穷正加速吞噬着中国女足运动的发展。
北方某女足球队的一名主力给记者讲述了一件心酸往事。有名女足队员会在每次训练结束后,都要收集大家喝完的矿泉水瓶,攒满一个月以后卖钱。球队没有赞助商,发不出工资,队员只能这样去赚点钱。后来因为要供妹妹读书,这名女足队员离开了球队,据说现在在一家菜市场帮别人卖菜。
而在她的资助下,懂事的妹妹前年考上了师范本科。现在这名队员依然留恋球队,表示从来没有后悔从事女足运动,只是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踢过一脚球。
应该说,女足地方队解决温饱靠的是有关体育部门,有赞助商赞助的球队凤毛麟角,跨入小康的队员少而又少。
退役找不到工作
退役后如何生存更是困扰着女足姑娘。除了个别较有名气的队员可以去足协或体育局上班外,其他队员都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又不了解社会,大部分女足队员退役后找工作四处碰壁。
记者曾经接触过一名退役球员,当时已退役半年的她正赋闲在家,因为根本找不到工作。“每个人就给了几千块钱退役费。我们队没有在国内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所以也没有健将证,也不能去上学,我们只能自觅出路。”记者曾经造访她的家,全家5口人就挤在一个30平方米的屋子里,父母全下岗,身体也不好。她告诉记者,在刚刚退役时,曾经有人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当地一家超市门口看自行车,虽然薪水不多,但还可以养活自己。可惜还没上班,就被人托关系给顶了。“我们没上过什么学,不踢球,就什么都没有了。”
寒酸现状
住宿简陋
前几天,记者在一家西部女超球队看到让人触目惊心的情形。所谓的球员宿舍不过是8到12人住一间房,睡的是硬板床,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澡堂,每次训练完只能排队到公共澡堂洗澡。宿舍里能看到的只有一些必备的洗漱用具,男足队员宿舍里必备的大彩电和电脑在这里则更是看不到。因为没有独立卫生间,女足姑娘们早上起来上厕所都必须排队。
伙食糟糕
伙食方面更是令人心酸,记者在这支女超球队的食堂看到,每张餐桌上只有3个菜,两个青菜,剩下一个是青菜上面撒点肉末的荤菜。米饭也不是敞开供应,去晚了就只能就着白菜汤吃个馒头。而中超球队的伙食主要以自助餐为主,花样挺多。肉、蛋、蔬菜的供应量非常丰富,想吃多少不限量,每天菜谱不断变换,每餐一般都有10个以上的菜肴,而且还有鲜榨果汁敞开供应。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女足队员都穷怕了。有队员甚至笑言有时候连卫生巾都买不起。“我连手机都不敢开,这个手机还是二手的,平时也就当个闹钟用。出去买东西也要精打细算,有特价了才敢看看。说难听一些,连卫生巾有时候都买不起。”一名女足队员这样告诉记者。
与男足的差距
女比男气死人
同样是踢球,男足队员收入最高的一年接近400万元,而女足队员平均工资只有1000多元。孙雯算个异类,不过个人总资产也不过百来万元。一支中超队伍,一年的运营费最少3000万元。而中国全部14支女足俱乐部队全年经费合计也达不到一支男足俱乐部队的投入。
“选择了女足也就等于选择了清贫!”一名教练这样告诉记者。因为热爱足球事业,所以很多队员们还在坚持。情况最糟糕的甚至连吃、住的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其中一部分。有些球员不仅没有收入,甚至还要倒贴伙食费。她们苦苦训练所等待的,只是为了获得正式的体工队编制,包吃、包住。更好的期待是,每个月能够有数百元的训练津贴。而且这还不算最低的,有些球队由于没有商家投入,经费紧张,有的球员月薪只能领到90元,生存都成了问题。相比之下,前一些日子上海联城球员所说的“月薪一万多元怎么活”的待遇,对所有女足姑娘们来说,那简直就是富豪过的日子。
三、国足和国奥队的区别
国足和国奥队在性质、球员选拔标准和比赛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一、性质区别
1.国足:中国国家足球队,由中国足球协会(CFA)管理,负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足球比赛。
2.国奥队: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负责管理,主要参与奥运会和亚运会的足球赛事。
二、球员选拔标准区别
1.国足:球员选拔基于在国内外联赛和杯赛中的表现,以及主教练的评价。球员需要展现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国际比赛中代表中国足球的实力。
2.国奥队:球员选拔侧重于U-23亚洲杯和亚洲U-23足球锦标赛中的表现,以及主教练的评价。球员需要展现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在国际比赛中代表中国足球的实力。
三、比赛目标区别
1.国足:主要目标是在世界杯和亚洲杯等国际比赛中争取好成绩,提升中国足球的国际地位,并培养优秀球员。
2.国奥队:主要目标是在奥运会和亚运会等国际比赛中争取好成绩,为国家争光,并培养年轻球员。
关于国足的球队阵容:
1.门将:三位门将刘殿座、王大雷和颜骏凌分别来自武汉三镇、山东泰山和上海海港,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防守能力。
2.后卫:五位后卫邓涵文、高准翼、张琳芃、蒋光太和李磊分别来自武汉三镇、山东泰山和上海海港等俱乐部,他们具备出色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能够有效限制对手的进攻。
3.中场:六位中场球员徐新、王上源、李可、蒿俊闵、吴曦和孙国文分别来自上海海港、河南建业、北京国安等俱乐部,他们拥有出色的传球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控制比赛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