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巩汉林怒批国足
小品演员巩汉林,在大家的印象中幽默风趣,用无数金句带给观众欢笑。巩汉林怒批国足上了热搜,让普通人感慨万分。国足拿500万 300万,真是财大气粗,在场上踢球,却是小孩过个家家,让人既心痛又悲哀。
没有任何一场球,提出了味道让人看着舒心,提起国足,满眼都是泪,满肚子都是苦水。
还真有一个硬汉巩汉林敢站出来露批国足,这需要很大勇气和胆量,要知道国足都是财大气粗的人,挑战他们,无疑就是给自己穿小鞋。
这就像小品表演的一样,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国足踢的不怎么样,说两句还硬气,说巩汉林不懂足球,还含沙射影,退休了要让巩汉林来当国足教练。
针对这样的言论,就应该好好整顿,国足踢的球事实放在那里,没有必要去争论,用我们的老话说国足太衰,腹部肌的阿斗刘。
也可以看出巩汉林真的是个硬汉,耿直豪爽,敢说真话,瘦弱的身躯让人看到他的强壮力量所在。个人觉得巩汉林怒批国足批得好,批的对,批的霸气。
二、如何看待国足冲击世界杯失败
十二强赛结束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中国足球再次接近了世界杯。但是中国足球冲击俄罗斯世界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生活还要继续。未来,中国足球依然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足球不是生活的全部
那种口口声声“国家队没有出线,我就不xxx!”之类的所谓死忠,对足球其实是伤害。——足球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
甲A时代,记得也是在武汉,一位球迷对当时的中国足协“一把手”王俊生说:“中国队不冲出亚洲,我就不结婚!”王俊生沉默了一下,说:“我们会努力,但你该结婚还是得结婚。”把“国家队不出线,我就不xxx!”这种话挂在嘴上,做法和现在网络上的道德绑架差不多,以自虐方式来向别人施加压力。
真正的足球人,也没有多少人因为失败太多就“戒掉”了足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足协历次对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冲击,仅有一次2002年韩日世界杯成功,也没见多少球员和教练就此彻底放弃足球。
1999年的国奥队,一名相当受主教练霍顿器重的球员,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申请离队。霍顿知道原因后,当场同意该队员离队。在送别这名年轻队员时候,霍顿说:“生活里,有比足球更重要的东西。”
现在同样如此,足球依然不会是生活的全部。十二强赛后,我们还是会看足球,明年也会观看俄罗斯世界杯。只是,会对俄罗斯没有中国队感到一些遗憾。
中国足球,需要带着希望前行
我们要带着希望继续生活,中国足球同样如此。
出线进入奥运会和世界杯,并不是足球的全部。1994年职业化开始,中国足球在产业化发展上曾经取得过巨大成绩。联赛规模、观众上座率、资金规模,无论甲A还是中超都在亚洲名列前茅。而且,职业足球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投资等方面的拉动。可惜,无论足球圈还是相关部门,当然还有媒体和球迷,都没有把这些看成中国足球的成绩,只要没有“出线”成功,中国足球还是一无是处。远的不说,近的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也都在发展足球运动,如果也以出线为标准,他们为什么还要开展这项运动?
中国足球的希望是需要脚踏实地做出来的。甲A时代的“8000足记”队伍里,有位叫贾蕾仕的记者。这个喜爱足球运动的记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广西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十一人制业余联赛——桂超。桂超从2011年创办,至今已经七个赛季,其中部分桂超队伍已经参加了足协杯和中乙联赛等中国足协下属正规赛事。中国足球名宿、中超联赛设计者郎效农就曾经“高度评价”贾蕾仕:“人家一个记者,干了本该一个足球协会干的事情。”中国足球,需要更多贾蕾仕这样的实干者,而不是热闹时候蜂拥而来冷清时候一哄而散的旁观者。
希望是生活的动力,对足球也是这样。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看比赛、踢比赛已经是不少人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
生活还要继续,足球也依然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点,不会因为十二强赛的结束和国家队的失败而有彻底改变。下届卡塔尔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的比赛看台上还是观众如潮。
三、你怎么看待国足的实力
按照小组在表现,我感觉阿根廷队可以夺冠,就是不知道我们中国队什么时候也有那一天,中国球员一代不如一代,没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培育新人,训练新人上面。
为什么我们常常为中国球员的表现而感到愤怒,始终认为这些球员是一代不如一代,主要是在于这些年,这些球员始终难以取得让我们满意的成绩,始终难以有所突破。
自从2002年世界杯出线以后,这20年里中国球员始终难以取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而且相比曾经的竞争对手,日本队,韩国队,沙特队和伊朗队等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我认为,之所以这些球员一代不如一代,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这几年的联赛发展并不是很稳定,特别是在前些年中超联赛始终是以一种金元足球的投入方式,但是这种投入方式并不长久,也让很多联赛中的球员拿到了高薪,但是在这样高收入的环境中,并没有让球员的球技得到真正的提高,很多球员也为了赚到更高的收入而放弃了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因此,中国足球始终难以得到质的提高,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我们的球员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的青训体系出现了问题,在球员选拔方面,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选拔,很多时候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参与其中,且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果让自己的孩子选择成为足球运动员,这条道路是需要花费很多金钱的,况且在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之后,也未必就能够真正的成功。
所以我们的青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的下降,只有真正纵使起青训人才的培养,我认为才能够改变我们的球员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
四、你如何看待国足
不能再急功尽利,想着出线,打世界杯。实力不够,只能自取其辱。也别怨什么教练,也别怨什么主席。以现在的水平,赢了一场又如何?更大的失望会等着我们。以几十年老球迷的看法,一是要普及足球,中华大地,让足球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有场地,有球踢,有足球的氛围和文化,绝对不乏足球的天才和人才。这个是长久之计。二是目前要集中力量,提升中国足球的地位。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对中国人的自信心凝聚力打击很大,所以要上升到比经济建设更高的层次。首先要选准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有战略眼光。二是要选好有真才实学的主教练,广泛征求广大球迷的意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考虑公投选主教练,绝对不会比现在的足协一言堂差。三是国家队的组建,按照所有位置公认最优秀的录取,由球迷公投产生。如果能够如此操作,足球事业发展大有可为!!!
不看待,心灰意冷,伤国人自尊
我看国足就是“裹足”![捂脸][捂脸]
五、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对国足的点评
对国足前两场比赛战术安排变化过大提出了批评,其实挺中肯的,所谓的“大开大合”,并不是说国足就应该在场上压出去打,而是形容国足前两场比赛,一场全线压出去打对攻,一场则全线收缩半场,前后差距太大。
这不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球队应该有的做法,正常来说任何球队都要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体系和打法,在比赛前应该事先就要做好功课,无论是面对强队还是弱队,不仅要对对手的实力有个准确的预判,对自己的实力也要正确的认识,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好临场的战略战术。
而不是,踢完一场比赛之后,才发现,原来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然后不得不的推翻自己赛前演练的战术,这个自然是兵家大忌。
11月17日23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国足:“无论洛国富飞身挡球,还是武磊拼到抽筋,球员们展现的铁血风采赢得了尊重。披上国家队战袍,就要为国争光。”
《人民日报》还说:“再恨铁不成钢,球迷对男足也不离不弃。努力拼搏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也是对球迷的基本尊重。无论输赢,都要像战士一样战斗!”
不少球迷感觉《人民日报》似乎意有所指,表示:“‘恨铁不成钢’重点圈起来,要考。”
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在17日发文鼓励国足,标题是《国足的命运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文中称,国足打出了12强赛表现最好的一场球,从澳大利亚队身上拿到的这宝贵的1分,将世界杯晋级的希望延续到了2022年;这一线希望,对于改善现阶段中国足球的脆弱生态意义重大。